赵匡胤拴过马的五花槐——山东临清八岔路辛集村的老槐树
邓连朝整理
在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辛集村,有一棵千年的槐树。据传赵匡胤曾在此拴马,马踢坏树根上一块皮,留了一个大疤瘌,后来一直流传这个故事。现在辛集村的这棵老槐树还在。
![]()
说起来这棵老槐树,还有着一个奇异之处,那就是“白色、黄色、青色、粉色、黑色,槐树开花后,每朵花上都有这五种颜色。因此这棵老槐树,又被称为五花槐,闻名遐迩。
说来也神奇,国内的一些植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把这棵五花槐的种子和枝干带回去研究种植,可种植结果并不像想象中的一样,开出的花色也和普通的国槐一样只有白色、黄色两种。可谓“他乡不开五色花,只因根恋故土情。”
![]()
更为神奇的是,就在距离五花槐约十米的距离,也种植了一些国槐,但是开出的花色依旧是白色或者黄色,这也给五花槐的五色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带着这种神秘感,我们再重新翻阅一下《馆陶县志》上的有关记载:“五花槐,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新兴集村,地滨大河,路临要津,有古槐三株,花放五色,相传植自前汉文帝时,阴翳夹道,树大十围。及光武中兴,曾舍于下,论功行赏,冯异屏立树下。及唐尉迟恭勒马观之而叹。后宋太祖河东之战,系马于树,正值万蕊芬芳,太祖因感慨曰,此必得五沃之宜,不然何其色殊若是也。于是后人保护不啻召棠。至国朝咸同之交,土匪跳梁戕其一,虽失鼎足之形,尚存对峙之势。”由此可知,五花槐原有三棵,植自汉文帝时,至今已二千一百多年。三树成鼎足之势,后因土匪砍伐只剩其二。不仅与宋太祖赵匡胤有渊源,而且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及其大将冯异、唐尉迟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辛集村的这棵千年古树,现存树高10.92米,围径1.2米。其最显著特征为夏季开花时呈现紫、红、绿、黄、白五色,花形呈扁平如意状,花梗草绿色下垂形成倒垂鸡冠花形态。树干基部有明显马蹄状斑纹,据传与宋太祖赵匡胤拴马典故相关。该树原属黄河故道要津,1965年随行政区划调整归属临清县。植物学家曾多次尝试将种子和枝干移植至吉林等地,但后代仅开出普通国槐的白黄两色花。临清市政府已建立五花槐记忆展馆,并实施专项保护措施。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辛集村的千年古槐——五花槐,因为与从汉光武帝刘秀到宋太祖赵匡胤这些帝王将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和渊源,从而名声大臊。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拴马五花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骑马路过八岔路辛集村,时值三伏天,人困马乏,他把马拴在庙前的槐树上,进庙安歇,但庙外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赵匡胤心烦意乱,长叹一声,说道:宝蛙啊,宝蛙,你们别叫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吧,要叫的话,你们就到村外叫去吧。顿时,蛙声戛然而止。蛙声刚停,马又“咴咴”地大叫起来,赵匡胤急忙出来,见马又踢又跳,把树弄的伤痕累累,他赶快制住了马,惋惜地说:老槐树啊,老槐树,是我连累了你,实在对不起,愿你伤口早日愈合,枝繁叶茂,花放五彩。从那后,这棵槐树的花就由黄色变成了五色。
岁月流转,五花槐的枝桠早已刻满沧桑,却依旧苍劲挺拔,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着辛集村的晨昏,也守着那些与汉光武帝刘秀到宋太祖赵匡胤帝王将相相关的传奇。它不再需要缰绳束缚,却以千年的葱郁,将帝王将相足迹与乡土记忆紧紧缠绕,让每一缕风声都带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片新叶都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故事。这棵老槐树,早已不是单纯的草木,而是临清大地上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藏在寻常巷陌里的文化根脉,在时光长河中静静伫立,等待着后人在它的浓荫下,读懂岁月的厚重与传奇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