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便出个门,新能源汽车到处都是,出租车、快递车几乎全是电动的,家用电动车也越来越常见。
可不少人纳闷:日本死磕氢能源,德国车企回头搞燃油车,咱们为啥非得认准电动汽车一条路走?
![]()
能源依赖:藏不住的“软肋”
2024年,咱们花了超3000亿美元进口5.53亿吨原油,相当于每天要花8亿多美元买石油。
更让人揪心的是,71.9%的对外依存度,意味着每用10桶油,就有7桶多要从国外运回来。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个“软肋”随时可能被捏住。
![]()
国际石油交易一直用美元结算,咱们得拿大量外汇储备去换,美元汇率稍微波动一下,采购成本就跟着往上走。
2022年10月,油价飙到120美元一桶,国内物流运费立马涨了三成,超市里的日用品、商场里的衣服,价格都悄悄往上浮动。
![]()
这还只是经济上的影响,地缘政治的风险更让人不安,咱们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中亚这些地区,局势一有变动,供应就可能出问题。
2011年利比亚内战,咱们从当地进口的石油几乎断供,几家炼厂被迫减产,连带着化工、纺织行业都受了牵连。
![]()
而汽车行业,正是耗油量最大的“大户”,国内3.3亿辆汽车里,八成以上是燃油车,每年烧掉的汽油、柴油,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的近四成。
要想不被别人掐住能源脖子,汽车领域必须换条路走。
![]()
燃油车追了几十年,始终差一步
很多人不知道,咱们的汽车工业,在燃油车时代一直处于“追跑”状态,而且追得特别吃力。
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燃油汽车诞生;直到1956年,咱们才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整整晚了70年。
![]()
这70年里,国外车企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的技术练到了极致,还筑起了密密麻麻的专利壁垒。
就说发动机热效率,国外顶尖车企能做到45%以上,咱们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多年来一直卡在38%左右。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差距,背后涉及材料工艺、精密制造等一系列难题,短期内根本没法突破。
![]()
变速箱更是难啃的硬骨头,AT变速箱的核心技术,国外企业捂了几十年,咱们直到最近几年才实现自主量产,但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上,还是和国外品牌有差距。
为了追赶,国内不少车企砸钱和国外品牌合作,引进技术、共建工厂,可最后还是摆脱不了“组装厂”的标签,核心技术始终攥在别人手里。
这种被动的局面,让咱们的汽车工业很难真正崛起。
![]()
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恰好给了咱们一个“换道”的机会,新能源汽车并不一定是电,但电动汽车却是我们最有希望的一条路。
电动汽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领域没有历史包袱,只要有电,它们就能运转,并且我们研究新能源汽车,还和国外车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咱们早早布局了新能源产业,从2009年开始,国内就推广新能源汽车试点,扶持电池企业发展,建设充电设施。
![]()
十几年下来,咱们在三电系统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电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超60%,电机、电控自主化率超过90%,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都成了行业里的硬通货。
2022年的数据显示,仅电动汽车的普及,就帮国家减少了10%的石油消费。按照这个节奏,未来几年,石油进口依赖度有望持续下降。
说白了,发展电动汽车不是跟风,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必然选择。
![]()
全链条发力,才是真正的底气
质疑者总说“国外不搞电动车是技术不行”,可他们没看到,咱们的电动汽车产业,早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
上游的锂矿资源,咱们不仅有四川甘孜、青海盐湖的国内储备,还在阿根廷、智利等锂矿丰富的国家布局了开采项目,从源头保障了原材料供应。
![]()
电池生产环节,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37%,能满足每年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上遥遥领先。
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更是惊人,到2024年底,全国充电桩数量突破600万台。
城区里每3公里就能找到快充站,高速公路上每50公里的服务区都配有充电站,以前让人头疼的“充电难”问题,现在基本得到解决。
![]()
不少小区还安装了家用充电桩,晚上低谷电价时充电,白天开车用,成本比加油低一半还多。
而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回收率超过90%,锂、钴等稀有金属的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对进口矿产的依赖。
在海外市场,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也开始攻城掠地,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就占了97.8万辆。
![]()
东南亚的街头,比亚迪元PLUS成了最受欢迎的SUV;欧洲的核心商圈,蔚来、小鹏的门店陆续开业;在中东市场,长城汽车的新能源皮卡供不应求。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技术、质量和性价比的全面领先。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不仅价格更有优势,在智能配置、续航能力上也不输国外品牌。
![]()
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还带动了大量就业,仅充电桩建设行业,2024年就新增了200多万个就业岗位。
这种从资源开采到整车出口的全链条掌控力,才是咱们敢于在电动汽车领域深耕的真正底气。
![]()
国外转方向,是无奈不是趋势
国外车企调整电动化战略,其实并不是否定电动汽车的未来,而是基于自身情况的无奈选择。
日本之所以死磕氢能源,核心原因是本土几乎没有锂矿资源,发展电动汽车需要大量进口锂矿和电池,这会让它在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
而氢能源的原料天然气,日本可以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周边国家便捷进口,这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无奈之举,并非氢能源技术更先进。
实际情况是,日本的氢能源汽车销量一直低迷,2024年全球销量不足10万辆,连咱们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零头都不到。
![]()
德国车企放慢电动化节奏,也是出于现实考量,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放缓,本土车企转型成本太高。
而燃油车业务利润丰厚,暂时回归燃油车领域,是为了保障短期收益的战术调整,并不是放弃电动化。
宝马已经明确计划,2030年电动化车型占比要达到50%;奔驰也在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他们的调整只是暂时的,并没有改变电动化的长期趋势。
![]()
反观咱们,不仅有丰富的锂矿资源,还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更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发展电动汽车有着天然的优势。
而且咱们的技术迭代速度一直在加快,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批量装车,部分车型续航里程突破800公里。
![]()
10月,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在北京投产,计划2027年开始装车,届时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彻底解决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电动汽车的普及还在悄悄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石油美元体系,国际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让美元成为全球硬通货。
![]()
而电动汽车的普及会大幅减少全球石油需求,石油的重要性下降,石油美元体系自然会受到冲击。
这也是美国不断对咱们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原因,但这些制裁并没有挡住咱们的脚步,2024年咱们对美新能源汽车出口虽然有限,但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这部分损失。
![]()
没退路,才是最好的出路
回看这些年的发展,咱们的电动汽车之路走得并不容易,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现在的全球领先,背后是能源依赖的压力,是产业升级的迫切,是无数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努力。
七成的石油进口依赖,每年上万亿的采购支出,这些现实让我们没有退路。如果继续在燃油车领域跟跑,不仅技术上永远赶不上,能源安全也会一直受制于人。
![]()
而电动汽车,不仅让我们在汽车产业实现了“换道超车”,更让我们找到了破解能源困局的钥匙。它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变革,更是能源安全、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咱们的电动汽车产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
而这场变革带来的,终将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是汽车工业的真正崛起,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条路,我们没有退路,但也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才让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
![]()
#冬日生活打卡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