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
斩获2025江苏“创青春”人工智能产业链大赛一等奖的舒俊源,眼下正加速推动项目在苏落地。“大胆闯,你们很可能就是江苏未来的合伙人!”几乎每场“创青春”大赛结束,当地团委都会立马召开项目恳谈会,构建“扶上马、送一程”的创新生态。舒俊源表示,正是这样的生态让他和团队决心在江苏大展宏图。
今年以来,全国超1000支青年创业队伍逐梦江苏“创青春”重点产业链大赛。从赛前对接产业需求,赛中提供技术、资金保障,赛后助力项目落地,到用城市温度筑牢归属感,江苏正以“创青春”系列赛为纽带,为青年创业者打造全周期支持体系,书写“苏青合伙人”成长记。
链上“靶向寻苗”,专业眼光辨“真金”
创业创新赛事,最大的难点往往是贴近需求、反映产业端真实想法。
“我们想将‘创青春’大赛与各地产业链发展和‘双招双引’结合,通过大赛为产业园区和链主企业发现优质项目、优秀人才,也帮青年创业者链接产业资源,更好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助力他们创好业、创成业。”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今年江苏“创青春”大赛全新升级:赛事紧扣全省16个重点产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突出产业链龙头企业主体地位,邀请行业专家、创业导师、技术经理人、投资人、园区负责人全程参与,真正赛出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青创项目,实现“链上选才、赛中育苗”。
10月下旬,徐州气温骤降,数融智联(徐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超心里却暖洋洋的。今年6月他带项目参加“创青春”新兴数字产业链大赛,一举斩获冠军。
“我们定位数字经济,既贴合大赛主题,也与徐州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紧密关联。”孙超感慨,最令他意外的是评委的专业性,“从都市产业基金和投行负责人,到数字经济专家,都深度参与城市产业发展,现场没有概念性问题,全是实操提问。比如,不同人员接触的数据有别,你们怎样让AI模型精准识别每个访问者的权限,既保护数据又方便取用……”
孙超的路演感受,正是赛事评委、南京青年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理事长张翼赛前设定的目标。早在3月参加完今年首场“创青春”大赛,他便直言:“我们不看空中楼阁式的创新,而看哪些项目有可能解决产业痛点。”
同样身为评委,江苏集萃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产研院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昭涛举例说,登台展示的超高速全光通信解决方案,为数字时代海量数据传输提供了革命性方案,“这类案例还有很多,足以体现赛事水准。”
“当前我们已深度融入盐城产业布局。”天津市龙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青春”新能源产业链大赛一等奖。总经理张国鹏回忆,团队赛后不久便在盐城与中国能建集团装备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上马退役风电叶片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共探这片“蓝海”。
今年以来,“创青春”系列赛事已举办新一代信息通信、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6场专项赛,另有7场正在进行,引来全国超1000个优质项目参加,已推动27个项目落地产业园区,37个项目与龙头企业、投资机构达成合作。
全链条“陪跑育苗”,助“幼苗”成林
为避免赛后“曲终人散”,江苏共青团与地方政府联手,为项目落地孵化打造全链条护航体系。
深圳留形科技有限公司的“开启空间智能,为数字世界打造三维底座”项目,斩获“创青春”人工智能产业链大赛一等奖。“香港历史博物馆近2万平方米的展厅,用我们的三维建模技术,20分钟就能完成1∶1数字化复刻。”项目负责人舒俊源说,赛后团队发觉江苏市场极富潜力,在苏落地指日可待。
为推动获奖项目走向市场,无锡团市委发起成立青年“人工智能+”协同创新联盟,聚焦企业落地痛点,提供场地对接、政策解读、资金对接、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构建起完备的创新生态。
原本在深圳工作的张志飞,获奖后准备将项目落到连云港。当地团市委不仅主动扮演“资源红娘”,为其对接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潜在供应链合作伙伴,还推荐项目团队参与投融资对接会。“团委的服务贯穿比赛前后,既系统又有温度。”张志飞感慨。连云港团市委青发部负责人则更兴奋地告诉记者,一场大赛吸引18个项目到园区实地考察,“过去从未有过!”
苏州独墅湖青创港,是全省首批区域青创成果转化中心之一。“表面看,这里虽与许多众创空间环境类似,实际却大有不同!”创立禧蛋(苏州)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赖秀改直言,区别在于青创港主动拉近创业者与各级政府部门的距离,“往往反映诉求后,我们就能直接与街道和园区建立联系,而在其他地方,载体运营方常常隔在中间,不愿下放资源。”
“当很多地方组织青创赛事,还在延续‘团委管赛事、科技管招商、人社管落户’的模式时,我们已实现房票协调和政策兑现‘不跨部门长征’。”青创港负责人孙娟认为,扶持就意味着帮创业者“搭台阶”,助项目走向成熟。为此,她和同事每年都会走进周边33所高校与研究院,为在校生开设创新创业政策课;还通过“青创—优创—领创”培育体系,对达到阶段性目标的初创企业发放资金扶持,帮它们跨越创业“死亡谷”。
各地支持的同时,团省委也组建起青年技术经理人队伍,并围绕智能电网、光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成立青商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青年创业团队的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暖心留才”,城市与合伙人共成长
吸引创业项目落地,本质是招“明天的企业”。但培育青年“合伙人”能否等同一般招商?“不能!”调研期间一位团干部直言,普通招商注重短期税源,而青年创业创新关注人的成长,是“人”与“城”携手同行。
“我是来找同路人的!”陕西小伙齐启龙道出许多初创者的心声。江南大学毕业的他,在无锡成立起源时代(江苏)科技有限公司,主攻AI领域。但初创阶段,租金和技术成本等难题曾让他犯愁:“找过商业场地,每月一小间房就要8000元。”直到今年10月入驻锡跃Space无锡创业创新基地,齐启龙才算有了“正经创业根据地”——基地提供免租空间,配套路演室、会议室;更关键的是,政府发放算力券,每月能帮团队省下1万元左右。
“除了省成本,这里的‘土壤’也吸引我们。”齐启龙透露,在创新基地,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聚在一起谋发展。对他来说,扎根无锡创业已不再是“单干”,更像和这座城市一起,在AI赛道并肩奔跑。
南京宇叠智能董事长王鑫对此感同身受。不久前,他入选江苏青年科技人才“U35培育”对象,公司发展势头迅猛。但去年,企业曾陷入“账上只剩两三百万”的危机。在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帮助下,当时不仅获得融资,还成功迁址南京。“渡过难关后,更觉得与城市‘情投意合’、一荣俱荣。”王鑫说。
常州凝耀新材料创始人方凝回国创业之初,在团组织牵线下精准对接省“双创计划”。“共青团就像城市温暖的接口,让我这个人脉空白的归国者,很快找到方向。”方凝笑道。如今她身边,越来越多青年才俊选择归国创业,江苏众多城市正焕发强劲的“合伙人”引力场。
“无锡正布局未来产业赛道,我们也顺势成为‘城市合伙人’。”无锡超星问天科技有限公司CEO梁爽去年创办企业,今年参与“创青春”大赛后进一步拓展了产品应用场景,眼下企业发展完美融入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版图。
“创新创业是一场耐力赛。江苏双创版图上,既要有引领突破的参天大树,也要有梯队成长的活力树苗。”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期待更多厚积薄发的‘潜力股’在江苏书写动人的创业故事,成长为堪当重任的‘小巨人’。因为在这里,青年创业者永远被珍视为共建未来的‘苏青合伙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