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1岁清华澳门学子 用“一杆之光”照亮智慧城市未来

0
分享至


开栏语 珠江潮起,湾区奔涌。当粤港澳大湾区从宏伟蓝图加速照进现实,这片热土已成为无数创业梦想拔节生长的首选之地和理想之城。刚刚圆满落幕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不仅是一场高手云集、精彩纷呈的竞技,更是一次创新力量与未来产业的集中巡礼。

大赛虽已收官,但创新创业的故事才刚刚启幕。从71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团队,正手握技术的利刃,怀揣改变世界的热情,成为湾区建设中最具活力的“新星力量”。

为持续讲述这些动人的创新篇章,本系列报道推出专题《湾区创talk·一期一会》。以“一期一会”为主线,我们将一次次走近大赛获奖项目,记录思想的碰撞、技术的迭代与梦想的生长。创业菁英们用人工智能重塑生产力,以生物医药守护人类健康,借智能装备升级传统行业,凭文化创意点亮美好生活。从院士领衔的尖端平台到青年学子的奇思妙想,从意向融资过亿的“航母项目”到扎根田野的智能“农夫”……每一次相遇都是对创新精神的致敬,每一次“一期一会”都是湾区未来的注脚。

在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的线上路演间,一句简单的“我是本科,对”让屏幕前的评委和观众微微一愣。

说这话的是罗圣希——年仅21岁的清华大学本科生,沉稳自信,带领“智灵科技”团队凭借“高可靠性抗EMP电磁脉冲智慧杆站”项目从7146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银奖,成为该赛道最年轻的银奖获得者。

这个由一群在校生组成的团队提出了创新的智慧杆站系统方案。一个在澳门高中实验室萌芽的想法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热土上开枝散叶,照亮城市的未来。

“城市神经”的起点

从澳门高中实验室萌芽的创新火种

故事起点要回到2020年。那时罗圣希还是澳门同善堂中学的高一学生。得益于澳门特区政府的“潜能拓展计划”,他和几位同学进入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导师做科研实践。“当时物联网发展很快,但中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反而被逼着去动手解决问题。”罗圣希回忆。


项目创始人 罗圣希。

就在那一年,他们凭借自研的智慧街灯系统,获得“全澳智慧街灯创新挑战赛”技术方案冠军,并在澳门大学落地试点。这是“智慧杆站”概念第一次走出实验室,成为可见的现实。

2022年,罗圣希以优异成绩保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进入清华后,他结识了来自电机、自动化、计算机、经管等院系的伙伴,团队逐渐壮大。“我们虽然都是学生,但团队里有本科生、硕士、博士,学科交叉很广。”他说。这支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团队,让项目的技术根基愈发扎实,创新维度也更加宽广。

传统的路灯乃至初代智慧杆站,普遍面临着“安全可靠差、建设成本高、运维难度大、功能单一”四大核心痛点。例如,小众通信协议易受攻击,单灯故障定位困难需靠人工巡查,功能仅停留在照明。

“我们希望让杆站不仅照明,更能‘感知城市’。”罗圣希说。他们研发出三项核心技术。其一,首创高抗电磁脉冲柔性电缆制备。这项技术能有效抵御极端电磁干扰,通过“余辉”效益降低温升、延长寿命,保护后端LED器件。实测数据显示,他们自主研发的85W脉冲LED灯,照度与250W传统钠灯相当,但能耗仅为后者的1/12,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


“高可靠性抗EMP电磁脉冲智慧杆站”项目打造区域新型能源管理系统。

其二,防高功率电磁脉冲干扰的防护电路。团队特研的“闪频”技术,能通过主动扩频消除眩目,解决智慧杆站上摄像头常见的曝光不均、图像拖尾现象,保障了监控质量。

其三,“点、杆、网”智慧站点生态互联。杆站内置团队自研优化的Zigbee和Z-Wave安全协议,采用AES加密,并在网络层使用IPsec技术,确保数据从采集到传输全过程的安全。结合Formedia故障检测传感技术,杆站能自主诊断故障并上报,将传统的“被动维修”转变为“主动维护”。

这些创新使“智灵科技”的智慧杆站具备“节能、智能、安全”三位一体的特质。

三城蓝图

计划落地横琴、东莞、前海

尽管团队研发主力在北京,团队已成立智灵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但罗圣希将落地重心放在粤港澳大湾区。

横琴,是他们的“制造与测试基地”。依托澳门户籍与政策优势,他们计划在此设立生产线与研究院,实现“研发、生产、测试”闭环。

东莞,是他们与车企合作的切入点。“我们正在与广汽等企业洽谈,希望将杆站与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景结合。”

前海,则是算力与数据实验场。前海梦工厂拟为项目提供城市算力与测试区域,双方正探讨智慧杆站如何接入跨境数据服务体系。

目前,团队已在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多处湾区城市低碳产业园区完成了照明升级、智能能源等工程工作,并且也在北京昌平区进行试点应用。“大湾区政策便利、产业链完整、金融支持充足,是我们理想的发展土壤。”罗圣希说。


项目斩获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银奖。

“智慧杆站”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罗圣希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战仍是“以柜替房、以杆替柜”,用智慧杆集成边缘计算模块(替“机柜”),再通过杆站组网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替“机房”),无需新建大型机房和内外网,直接为城建提供算力支持(如交通使用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我们有理论、有技术,也有场景,但完整规模化落地、建成生态仍需逐步推敲。”

未来三年,“智灵科技”计划在横琴设立工装生产线与研究院,在东莞推进产业化,在深圳和前海开展大数据与算力测试,并与广汽、勤上光电等企业深化合作。根据团队规划,项目预计将直接带动40人以上就业,间接带动逾千人参与产业链相关岗位,为湾区科技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青春算力

在湾区热土上生长的创新力量

作为一名21岁的创业者,罗圣希面临着学业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很多人问我是学习还是创业,我觉得不冲突。”他说:“我们是‘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创业本身就是学习,而专业知识又能反哺项目。”

他坦言,青年创业最大的挑战是资金与技术认可。“一开始没人相信你能做成,你得靠一次次比赛、一次次demo、一次次落地数据去证明自己。”截至目前,团队已获近26项国际专利,累计获得各类创新创业扶持经费近300万元,被评为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百粒金种子项目”。

从澳门实验室到清华校园,从创意概念到产业蓝图,21岁,多数人还在校园里探索自我,罗圣希和他的团队则用六年时间,把高中时期的想法一步步变成可以点亮城市、连接未来的智慧杆站。

在他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年轻人既能在科研与市场之间自由切换,也能在学术与实业之间找到平衡。他们的视野早已跨越校园的围墙,将真实的产业痛点作为创新的坐标系,在科技与市场的试验场中,用技术创造价值,用创意定义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一片孕育新质生产力的热土。无论是在横琴探索跨境协同的科研青年,在前海打造城市算力网络的初创团队,还是在东莞车间里打磨工业智能模块的工程师,他们共同构成了湾区最鲜活的“创新群像”,在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程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582987文章数 35857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