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林州记忆|郭大锤酥饼 匠心味道
林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太行深处,红旗渠畔,一枚酥饼承载百年光阴。郭大锤的柳木锤,捶打了数百年的坚守,也捶出了林州人的匠心。从走街串巷的手推车到走向全国的电商平台,从单一品类到多元系列,不变的是天然食材的本真,是手工技艺的传承。
![]()
这抹酥香里,有山水的灵气,有匠人的执着,更有红旗渠精神的坚韧。它是味觉的记忆,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岁月沉淀下,老字号生生不息的力量。
![]()
在巍巍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大地,红旗渠精神滋养着世代儿女,也孕育了众多承载地域记忆的老字号品牌。“郭大锤酥饼”作为第九批“河南老字号”中的代表,以数百年传承的手工技艺、融入山水灵气的天然食材,将舌尖美味与精神密码交织,成为林州文化名片中一抹醇厚的亮色。
![]()
追溯渊源,郭氏酥饼制作技艺的传承史可上溯至明朝初年,郭氏族人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林州黄华山下的止方村后,便将当地食材与手工技艺相结合,创制出独具风味的酥饼。早年间,郭家人推着手推车走街串巷,柳木锤捶打面团的清脆声响与酥饼的诱人香气,共同构成了林州百姓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
![]()
历经数百年风雨,这门技艺通过父子相继的方式代代相传,从祖父郭新太到父亲郭建书,再到如今的传承人郭利华,三代匠人坚守初心,让古老技艺在时代变迁中得以延续。2017年,郭利华注册成立安阳市兴林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这一老字号注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
匠心独运的工艺是郭大锤酥饼的灵魂所在。品牌始终坚守“食材为本,手工为魂”的理念,精选太行山区优质核桃仁、杏仁、本地土蜂蜜、农家自磨面粉等天然原料,拒绝任何添加剂,确保每一口都保留食材本真风味。制作过程需历经“选料—清洗—研磨—和面—醒发—塑形—捶打—烙烤”八道核心工序,其中“捶打”环节堪称点睛之笔。匠人手持祖传柳木锤,以均匀力度和娴熟节奏反复捶打面团,直至形成细腻疏松的质地,这一独特工艺不仅造就了酥饼的绝佳口感,更成为“郭大锤”字号的由来。烙烤环节则沿用传统平底锅,以果木为燃料小火慢烤,匠人需频繁翻面把控火候,最终成就“外酥里嫩、香甜不腻”的标志性风味。如今,郭大锤酥饼已从最初的核桃酥、香酥囍饼等单一品类,发展为传统酥饼、杂粮酥饼、坚果酥饼三大系列十余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新时代的郭大锤酥饼,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2009年,品牌入驻红旗渠青年洞风景区,将柳木锤砸饼表演与红旗渠修渠时抡锤打钎的历史场景相呼应,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直观感受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使产品成为红色旅游中极具纪念意义的特色伴手礼。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品牌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对包装进行现代化升级,设计出兼具文化感与实用性的礼盒套装,同时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这一林州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稳步增长。从景区门店到高速服务站,从本地集市到全国市场,郭大锤酥饼的销售网络不断拓展,成为连接城乡、传播地域文化的纽带。
![]()
作为林州红旗渠旅游的标志性特产,郭大锤酥饼早已超越了食品本身的意义。它既是民间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承载着林州人的生活智慧与匠人精神;也是乡愁记忆的物质载体,让漂泊在外的游子通过一口酥香找到回家的感觉;更将太行山水的灵气与红旗渠精神的坚韧融为一体,成为向外界展示林州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这枚历经百年捶打的酥饼,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飘香,书写着老字号“历久弥新”的发展篇章。
![]()
百年捶香,匠乡味道。郭大锤酥饼以匠心守初心,用传承续华章。柳木锤起落间,是对传统的敬畏;小火慢烤中,是对品质的坚守。它将太行食材与红旗渠精神相融,让乡愁有了滋味,让文化有了温度。从景区门店到千家万户,从本地特产到全国名片,这枚酥饼正以鲜活姿态,诉说着老字号的传承密码。时光流转,匠心不改,郭大锤酥饼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持续飘香,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
来源: 林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林 文 如转发请标明出处
编 辑:邓 阳
编 审:成 丽
审 核:申军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