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先取荆州,再图益州,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守荆州、丞相出秦川。”
一千八百年来,《隆中对》被奉为战略巅峰,诸葛亮也因此被誉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可近年多位历史学者联合发布《三国战略地理重估报告》,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
《隆中对》不是奇谋,而是一份注定失败的“死亡蓝图”——它的核心战略,从第一步就错了!
![]()
问题出在哪?两个字:分兵。
《隆中对》设想由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击,形成“两路北伐”的钳形攻势。
听上去完美,但地理学家用卫星地图还原后发现:
荆州与汉中间距1200里,中间隔着大巴山、长江三峡等天险,一旦战事吃紧,援军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抵达。
这意味着什么?
当关羽在襄樊前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成都竟无一兵一卒能及时支援;
而当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荆州瞬间沦陷,蜀汉才如梦初醒。
![]()
更致命的是,《隆中对》严重低估了东吴的野心。
它把“结好孙权”作为基本国策,却无视一个现实:
江东政权自孙策起,就视荆州为“门户生命线”。
你占着人家的命门,还想谈联盟?简直是痴人说梦!
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
湖南出土的吴简记载,建安二十年起,东吴已在荆州边境屯兵五万,远超对曹魏防线兵力。
这不是防备曹操,是盯着关羽!
而最讽刺的是,刘备集团根本没有同时守住两地的实力。
益州初定,民心未附;荆州四战之地,强敌环伺。
两线作战,等于把自己摊薄成一张纸,风一吹就破。
![]()
反观曹操,一生坚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官渡之战舍弃白马,赤壁败后立刻收缩防线,从不贪图虚名。
可诸葛亮却要“一边打汉中,一边守荆州,一边还要安抚南蛮”,结果哪头都没抓好。
更深层的问题是:《隆中对》忽略了蜀汉最大的短板——人口与资源。
据《后汉书·郡国志》统计,蜀汉控制区仅94万户,不到曹魏三分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还搞“双线布局”,无异于用一根木柴撑起两座大山。
难怪司马懿曾冷笑:“蜀小国耳,诸葛亮不知敛锋,乃求胜于外,何异抱薪救火?”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有学者提出“放弃荆州,全力经营益州+汉中”的“西进战略”:
以巴蜀为根基,打通羌胡通道,联合凉州豪强,形成“西北包围圈”。
虽难速胜,但可持久,甚至可能避开后来的夷陵之败。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隆中对》点燃了刘备的雄心,也绑住了蜀汉的命运。
它像一剂猛药,让人短暂亢奋,最终却加速了机体衰竭。#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为何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