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广州酒家曾是“粤菜天花板”的代名词——上至婚宴寿宴,下至日常饮茶,老广的DNA里都刻着“食在广州,味在酒家”的执念。可如今提起它,街坊们的反应从“必去”变成“唉,不如以前了”,几十年光阴流转,到底是谁偷走了这老字号的“灵魂味道”?
![]()
想当年,广州酒家是真的“硬气”。早茶时间,茶楼里人声鼎沸却井然有序,服务员阿姨推着点心车穿梭,虾饺的鲜香、烧卖的肉味混着普洱的醇厚,一进门就能把人馋到流口水。那时的虾饺皇,皮薄得像蝉翼,咬开瞬间汤汁飙出,虾仁弹牙到能在嘴里“跳探戈”;叉烧包松软蓬松,内馅甜咸适中,肥肉香而不腻,吃完一个还想再来三个。就连最简单的白灼菜心,都能炒出脆嫩鲜甜,没有半点敷衍。
![]()
如今再去,多少有点“物是人非”的落差。先说价格,简直是“火箭式上涨”,以前一百块能让一家人吃得扶墙出,现在随便点几样点心就超两百,被老广吐槽“吃的不是点心,是情怀税”。更让人扎心的是味道,虾饺的皮厚了不少,虾仁也没那么弹牙,仿佛从“健身教练”变成了“佛系胖子”;叉烧包的馅甜得发腻,肥肉比例失衡,一口下去全是油腻感。有老广调侃:“现在的广州酒家,味道越来越像‘全国通用版粤菜’,少了老广州的烟火气和独有的镬气。”
![]()
变味的背后,是老字号的“成长烦恼”。随着连锁扩张,广州酒家早已不是当年的“单店标杆”,为了适配更多人的口味,刻意弱化了粤式风味的独特性,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机器替代手工,流水线生产虽然提高了效率,却也丢失了手工制作的温度和口感。更别提那些为了吸引年轻人推出的“网红新品”,比如榴莲味虾饺、奶茶味叉烧包,看似创新,实则不伦不类,让老食客直呼“看不懂”,新食客也觉得“不正宗”。
![]()
其实老广对广州酒家的吐槽,藏着的是对“老味道”的执念。我们不是不能接受变化,而是怕老字号为了追求流量,丢了自己的根。毕竟,那些年在茶楼里边饮茶边吹水的时光,那些一口点心就能治愈所有疲惫的瞬间,早已刻进了老广的记忆里。
![]()
广州酒家的变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老字号的迷失?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字号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守住自己的初心。毕竟,老广的胃很挑剔,能留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名气,而是那一口不变的地道风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