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南旅游的朋友大概率会发现一个神奇现象:高速路牌印着大象标识,郑东新区有“巨象饮水”的象湖,河南博物院大厅立着8米高的大象雕塑,文创店更是摆满大象主题盲盒——这片如今没有野生亚洲象栖息的土地,为何对大象有着如此深厚的情结?
![]()
答案藏在河南简称“豫”字里!甲骨文中的“豫”,正是“人牵大象”的具象写照。3000年前的河南,并非如今黄土漫天的北方风貌,而是气候温润、中原象(亚洲象的古代种群分支,特指曾栖息于中原的亚洲象种群)成群的“亚热带乐土”。曾经的“大象王国”为何留不住这些巨兽?中原象南迁后遭遇了怎样的命运?今天就来扒一扒中原象的“千年逃亡记”,知识点密集还趣味十足,看完绝对刷新你对河南的认知!
一、甲骨文探秘:商代河南——人象共舞的奇幻之境
![]()
提到大象,如今大家第一反应是云南西双版纳,但穿越回商代,想目睹大象真容根本无需远赴南方——河南安阳的殷墟,便是当年的“大象乐园”。
殷墟考古队曾在王陵祭祀坑中发掘出佩戴铜铃的幼象骨骸,铜铃完好地挂在脖颈上,这表明该象并非野生个体,而是被商人驯化的“役用象”¹。甲骨文中更是直接“官宣”:“今夕其雨,获象”“获象二十五”,意为“今晚降雨,适宜捕捉大象”“一次捕获25头大象”,这样的捕猎效率,放在当下足以支撑起规模化的驯养产业。
![]()
更令人称奇的是,商人不仅捕捉大象,还将其打造成“古代战争利器”。《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²,商王组建了专门的象军,驱使体重超10吨的古菱齿象(中原象的主要种群类型)征伐东夷部落。试想一下:战场上巨型大象冲锋陷阵,踩毁庄稼、撞击营寨,东夷士兵难免惊慌失措,这画面比《封神演义》的场景还要魔幻。
商代河南为何能成为大象的栖息地?答案藏在气候条件中。当时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简单说就是一万多年前的持续暖期,地球气温普遍较高,持续约8000年),河南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1月均温高出3-5℃,气候条件与如今的广东相近³。殷墟遗址还出土了竹鼠、貘等现仅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动物化石,通过孢粉分析(通过提取地层中保存的植物花粉化石,分析其种类、数量和分布,还原古代植被类型——比如阔叶林花粉占比高说明气候温润,进而精准推断当时的气候条件)发现,彼时的河南遍布栎树、榆树组成的阔叶林,还有大片湿地,大象喜食的树叶、嫩枝随处可见,堪称“大象自助餐厅”⁴。
就连“九州”中的豫州(今河南),命名也与大象息息相关。《说文解字》记载“豫,象之大者”⁵,意为“豫”就是“体型庞大的大象”的代名词。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将中原命名为豫州,恰似如今以“熊猫市”“老虎县”为地域命名,足以见得当时中原象在河南的“存在感”有多强烈。
有意思的是,周灭商后,周公将大象视为“商朝余孽”,下令将剩余的象军驱逐至江南地区。《三象》乐舞便是为纪念这一事件而创作,堪称“驱象庆功宴”的专属主题曲,不得不说,古代帝王的“物种偏见”,比当下的地域误解更为极端。
二、南迁悲歌:气候与人类双压下的中原象迁徙
![]()
商代的中原象在河南过得有多滋润,后来的命运就有多坎坷——从西周开始,中原象的“生存噩梦”正式开启,而这背后,是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夹击,最终酿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迁徙悲歌”。
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后,河南气温开启“断崖式下跌”。《竹书纪年》记载西周中期“江汉俱冻”⁶,长江与汉江结冰的现象,在亚热带地区堪称“千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中原象作为典型的“喜暖物种”,适宜生存的年均温需在15℃以上,气温骤降导致幼象存活率大幅下降,即便是成年象也难以适应低温环境。
气候变冷还引发了连锁反应:降水减少15%左右,湿地逐渐干涸,河南的亚热带阔叶林逐步被温带草原取代⁷。中原象喜食的树叶、嫩枝日益匮乏,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消化的蒿草、藜科植物——这如同让偏好麻辣口味的四川人长期以馒头为主食,自然难以适应,食物资源的根本性改变,迫使中原象开启南迁之路。
如果说气候变化是中原象南迁的“幕后推手”,那么人类活动便是加速这一进程的“致命之手”,甚至成为主导因素。随着人口增长,河南地区开启“内卷式垦荒”:战国时期,河南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商代的85%骤降至40%,仅安阳殷墟周边就有超200平方公里的林地被开垦为农田⁸;城池扩张速度同样惊人,商周时期河南的城池数量从不足10座增至50余座,总面积扩张3倍之多,直接将中原象的栖息地切割成“碎片化斑块”⁹,原本连片的“大象家园”被分割成互不连通的“孤岛”,大象难以寻觅足够的觅食和繁殖空间。
更严重的是人类的捕猎与驱赶。商代捕猎大象主要用于祭祀与驯化,而到了后世,中原象直接被贴上“害兽”标签。《宋史》记载,宋太祖时期,一头野象闯入河南唐州(今唐河县)破坏庄稼,官府组织数百士兵围捕,耗时两年才将其捕获,最终“献其齿革”,象牙与象皮被用于领赏,象肉被分食¹⁰。这是中原地区有明确记载的最后一头野生中原象,此后,河南彻底与本土大象“断联”。
有学者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孢粉分析+动物化石分布数据”综合建模测算(样本覆盖黄河中下游12个核心考古遗址的生态遗存):亚洲象栖息地北界南移的17个纬度中,5-6个纬度由气候变冷导致,剩余10-11个纬度均为人类活动所致¹¹。说白了,中原象的南迁,一半是“天不遂兽愿”,一半是“人逼兽迁徙”,这条逃亡之路,堪比唐僧取经般艰难。
三、诗词留痕:大象意象的千年文脉与文学回响
![]()
中原象虽已南迁,但它的“身影”却被定格在古诗词中。这些诗词里的大象,早已不是当年的“河南原住民”,而是化作文化符号,藏着古人对这一物种的追忆与惋惜,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态变迁,更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意象传承。
唐代诗人李峤的《象》写道:“郁林开郡毕,维扬作贡初。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彼时中原已无野生象踪迹,诗中“郁林郡”(今广西)点明大象的来源——南方进贡。这一背景既反映了唐代朝贡体系下,南方珍稀物种向中原的流动,也印证了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异;更开创了后世“南方贡象”的文学叙事传统,此后的《全唐诗》中,提及大象的23首诗作里,有19首均以“南方贡物”为核心意象¹²。“量舟入魏墟”直接关联曹冲称象的典故,三国时期孙权向曹操献象,这头大象同样来自江南,彼时曹操想在河南本土寻觅一头大象,早已难觅踪迹。
宋代苏轼的《荔枝叹》中“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表面谴责进贡荔枝的劳民伤财,实则暗指象牙等奢侈品贸易对亚洲象的致命伤害。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贵族对象牙制品的追捧,催生了规模化捕猎,这一社会背景让大象的生存处境雪上加霜¹³。而陆游《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此时的“中原”已无中原象身影,大象的消失与王朝兴衰交织,成为古人抒发故土之思的隐喻——这种“物种缺席喻家国变迁”的写法,被后世辛弃疾、文天祥等词人借鉴,如文天祥《发陵州》中“中原似沧海”的感慨,便延续了这一文学逻辑。
佛教传入后,大象意象被赋予宗教内涵,六牙白象成为普贤菩萨的坐骑,象征智慧与大行,这一意象在唐代以后的诗词中频繁出现,如“六牙行致远,千叶奉高居”。这类诗词中的大象,已不是河南人熟悉的“本土象”,而是融合宗教文化的“外来符号”,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¹⁴。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意象后来逐渐世俗化,明清时期的民间诗词中,六牙白象从“宗教圣物”转为“吉祥象征”,比如《燕京岁时记》中“象驮宝瓶,寓意太平”的诗句,影响了现代“太平有象”的文化习俗。
最令人唏嘘的是《韩非子》中的记载:“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¹⁵。这句话生动描绘了战国后期中原人对大象的认知状态——极少有人见过活象,只能通过大象骨骼与图纸想象其模样。这不仅是对一个物种消失的惋惜,更折射出当时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而这种“以骨揣形”的想象,也间接催生了中国文学中“想象”一词的诞生,成为文化史上的奇妙注脚。
这些诗词中对大象的书写,从商代的“本土共生”到唐代的“南方贡物”,再到宋明的“文化符号”,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文学传承脉络,既见证了物种的兴衰,也成为后世追溯生态变迁与文化融合的珍贵线索。
四、消失之响:生态断裂与大象文化的古今变迁
中原象的消失,并非单纯的物种退场,而是对河南生态系统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冲击,其影响跨越千年,至今仍能探寻踪迹。
从生态层面来看,中原象作为大型植食性动物,是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它的消失直接导致食物链顶端消费者缺位:原本被大象控制的阔叶树种因失去天敌过度繁殖,挤压了草本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局部地区植物群落单一化;依赖大象粪便传播种子的植物,因失去传播载体,分布范围大幅缩小,进而影响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引发局部生态链连锁反应¹⁶。考古学家对殷墟周边土壤的分析显示,大象消失后,当地土壤肥力下降20%左右,这与大象粪便带来的养分补给减少密切相关¹⁷,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进一步影响了区域生态的稳定性。
在文化层面,中原象的消失让“豫”字从具象的“人牵象”沦为抽象的地域符号。商代时,大象是王权象征、农耕助手、战争利器,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大象南迁,这种直接的文化关联逐渐断裂,大象慢慢变成文献传说、青铜器纹饰中的“遥远记忆”¹⁸。不过,这份文化记忆并未彻底消亡,反而在现代社会以新形式传承——河南对大象形象的广泛应用,正是对这份古老文化的唤醒与重构。
但大象文化在现代传承中也面临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实物缺失”:没有本土野生象作为直观载体,年轻一代对“豫”字与大象的关联认知多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沉浸式体验;机遇则源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河南通过AR互动、虚拟形象、文创产品等形式,让大象文化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¹⁹。
五、古今对话:从生态遗憾到保护觉醒的河南实践
中原象消失留下的不仅是生态链的断裂与文化符号的沉寂,这份跨越千年的遗憾,更成为河南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镜鉴——它让河南深刻意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弥补历史亏欠、重拾大象记忆,便成为当代河南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正是在这份认知下,河南开启了以生态修复回应历史、以文化活化延续文脉的实践之路。
(一)河南现代生态保护的鲜活案例
![]()
1.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黄河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该保护区通过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等措施,近十年新增湿地面积12万亩,鸟类种类从268种增至324种(2024年最新监测数据,由河南省林业局联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实地核查得出),其中包括大鸨、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昔日碎片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已逐步恢复完整,成为“鸟类天堂”²⁰。
2.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同时,该保护区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将核心区的2.3万亩耕地退耕还林,种植侧柏、油松等乡土树种,森林覆盖率从65%提升至82%(2023年验收后最新监测结果),不仅改善了局部气候,还为野兔、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实现了“化石保护与生态修复双赢”²¹。
(二)国内外保护经验的深度借鉴与文化联动
1. 国内案例: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通过建立11个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划定500万亩核心栖息地,实施“人象和谐”工程,近十年亚洲象种群数量从250头增至300余头。河南借鉴其“栖息地保护+社区参与”模式,在黄河流域试点“生态廊道”建设,不仅预留1-2公里宽的生态带保障物种迁徙,更在廊道周边设置“大象文化驿站”,向村民和游客讲解中原象历史,让生态保护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针对黄河沿岸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的挑战,河南采取“分段修复+生态补偿”策略,对沿线受影响农户给予每年每亩1200元的补偿,既保障栖息地连通,又减少人兽冲突²²。
2. 国际经验:
- 泰国清迈象营:转型前依赖驯象表演,大象遭受虐待且收入不稳定;转型后打造“大象庇护所”,游客参与喂食、洗澡等无伤害互动,门票收入的30%用于大象医疗和栖息地修复。河南借鉴其“保护+文旅+文化传播”模式,打造“远古象群沉浸式体验营”,通过VR技术还原商代人象共生场景,配套开设“大象文化讲堂”,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中原象历史,避免同质化竞争²³。
- 肯尼亚社区参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野生动物监测、反盗猎,将生态旅游收入的40%返还社区。河南借鉴时,除了建立“保护积分制”(居民参与巡护、植树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文旅门票),还组织村民编写“本土大象故事手册”,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播者,使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互赋能²³。
六、未来展望:大象文化活化与生态保护的落地路径(含风险应对)
![]()
(一)大象文化传承的创新落地
1. 中原象数字博物馆:
- 技术实现:联合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计算机学院,采用VR+AI技术,基于殷墟象骨化石、青铜象尊纹饰,1:1还原商代人象共生场景;开发“象踪追踪”互动游戏,用户可模拟中原象从河南到云南的南迁路线,解锁不同地区的生态知识和历史典故。
- 投入与受众:总投入预计500万元(政企合作+公益众筹各占50%),核心受众为6-18岁青少年(对接中小学研学课程)和文旅爱好者,计划2026年上半年上线小程序和官网。
- 风险与应对:面临技术迭代快、青少年兴趣留存难的风险;应对预案为“与《中国国家地理》等科普IP联合更新内容,设置年度主题活动(如‘大象文化节’),联动学校将内容纳入研学学分,增强用户粘性”²⁴。
- 预期效果:预计年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配套出版《中原象科普绘本》同步进校园。
2. “豫象寻踪”文旅线路升级:
- 线路设计:串联殷墟象坑遗址、贾湖遗址(大象食物遗存发现地)、黄河湿地保护区、南阳生态修复示范区,打造“3天2晚”沉浸式行程,设置“象骨考古模拟”“湿地观鸟监测”“亲手植树修复栖息地”等互动环节。
- 风险与应对:面临文旅市场同质化竞争、季节客流不均的风险;应对预案为“定期更新互动环节(如新增‘大象粪便种子传播实验’),结合季节推出特色行程(春季观鸟、秋季植树),与云南西双版纳象营开展‘南北象文化联动’,吸引跨区域游客”²⁵。
- 预期效果:2025年4月试点运营,首年计划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沿线民宿、农产品增收超3000万元,同步推出“保护者勋章”,游客完成互动任务可获得电子勋章,增强参与感和传播性。
(二)生态保护的进阶落地措施
1. 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 技术部署:在黄河湿地、南阳保护区等5个核心区域布设200台红外相机,覆盖1500平方公里范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植被覆盖变化;搭建“河南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向公众开放部分监测数据(如鸟类数量、植被覆盖率),每月更新“生态保护进度条”,提升全民参与感²⁶。
- 实施步骤:2024年完成设备安装和平台搭建,2025年实现数据联网与公众开放,2026年形成首份《河南生态保护白皮书》。
2. 生态补偿机制优化:
- 覆盖范围:将黄河流域、南阳等生态敏感区的12个县(市)纳入补偿范围,惠及农户8.6万户,补偿标准从现行每亩1200元提高至1500元(2025年起执行),资金来源为省级财政拨款+生态旅游收入提成(提取5%)。
- 监督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监督体系,农户通过小程序上报保护成果,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实地核查,确保补偿资金精准落地²⁷。
3. 栖息地修复专项工程:
- 重点区域:在黄河下游滩区、南阳盆地划定3块“潜在大象宜居试验区”,总面积5万亩,种植大象喜食的榆树、栎树等乡土树种,配套修建人工湿地和饮水池,模拟商代中原象的栖息环境。
- 实施周期:2025-2028年分阶段推进,2028年完成验收,届时邀请生态学家评估试验区是否具备亚洲象短期栖息条件,为未来“象征性引进”(如与云南合作开展短期交流栖息)奠定基础²⁸。
七、结语:从“象往之地”到“心之所向”
中原象的消失,是一部浓缩的生态变迁史。3000年前,它们在河南的森林里悠然觅食;3000年后,它们的身影只能出现在博物馆的化石与城市的雕塑中。这背后,有气候变迁的不可抗力,更有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英国汉学家伊懋可在《大象的退却》中写道:“中国农业文明的扩张,本质上是‘人与象争夺生存空间’的过程”²⁹(P127)。这句话虽令人警醒,却也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核心命题——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如今,河南对大象形象的追捧,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生态的“迟到道歉”;而黄河湿地的恢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云南亚洲象北迁时全民守护的热潮,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保护的全民共识。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和我一样产生疑问:河南花大力气修复生态、传承大象文化,未来真的有可能迎来亚洲象的“回归”吗?除了文中提到的数字博物馆和文旅线路,你觉得还有哪些创新方式能让河南大象文化“活”起来?如果未来亚洲象真的短期回归河南,你最想在哪个地方见证这一幕?评论区分享你的脑洞和建议!
河南的大象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关于一头动物的兴衰,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希望我们能铭记这段历史,既为曾经的遗憾惋惜,也为未来的和谐努力。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知道河南的“大象往事”,关注我,下期带你解锁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冷知识!
#中原象#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西区祭祀坑发掘报告[R].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2] 吕不韦(战国). 吕氏春秋[M]. 高诱(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P89.
[3] 龚高法.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带的变迁[J]. 地理学报,1987(2):124-136.
[4] 王开发,张玉兰. 荥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J]. 植物学报,1984(4):423-430.
[5] 许慎(东汉). 说文解字[M]. 段玉裁(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P217.
[6] 佚名(战国). 竹书纪年[M]. 方诗铭,王修龄(辑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03.
[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与生态变迁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P156.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考古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P284.
[9] 顾炎武(清). 日知录[M]. 黄汝成(集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P321.
[10] 脱脱(元)等.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P1426.
[11] 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J]. 地理科学,1984(1):23-32.
[12] 中华书局编辑部. 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60:P3789.
[13] 中华书局编辑部. 全宋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98:P4521.
[14] 杜继文. 佛教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P273.
[15] 韩非(战国). 韩非子[M]. 陈奇猷(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P562.
[16] 伊懋可(英).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M]. 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P189.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殷墟生态环境考古报告[R].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P97.
[18] 李学勤. 甲骨文与殷商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P345.
[19] 河南文化网. 河南,曾是“象”往的乐园[EB/OL]. (2025-08-13)[2025-11-07]. http://www.hawh.cn/hawh/index/province/details.html?id=7361211779617132544.
[20] 河南省林业局.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成效报告[R]. 郑州:河南省林业局,2024:P42.
[21] 南阳市林业局.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工程总结[R]. 南阳:南阳市林业局,2023:P36.
[2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亚洲象保护行动计划(2019-2030年)[R]. 北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P58.
[2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报告[R].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P112.
[24] 河南博物院. 数字化文物保护与传承白皮书[R]. 郑州:河南博物院,2024:P67.
[25]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建设规划[R]. 郑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P89.
[26]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R]. 郑州:河南省生态环境厅,2022:P73.
[27]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 2023.
[28] 河南省林业局. 河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4-2030年)[R]. 郑州:河南省林业局,2024:P105.
[29] 伊懋可(英).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M]. 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P12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