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一篇来自解放军高层的文章《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悄然登上了中国官方刊物的头条位置。这篇文章本质上是对刚发布不久的“十五五”规划在军队建设层面的战略延展,也是对未来五年军事发展方向的一次公开定调。
文章中最引发外界关注的是一句话:“必须着眼国际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抢占先机。”这句话发布当日即被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划上重点,并配以专题评论。这种级别的响应并不常见。俄罗斯媒体将这一表述视为一个拐点:解放军的战略话语已经从“追赶先进”变成“抢占制高点”,是从思维方式、优先级排序,到目标设定的一次全方位再定位。
俄罗斯媒体对这句话的高度敏感,其实反映出自身处境的尴尬:在俄乌战场上暴露出的技术空缺与体制滞后,正在被中国“规划内的进步”反向映照。
更令人无法忽视的是,中国所处的这一“十五五”周期,正好对接2027年建军百年目标,其战略紧迫感和资源集聚度可谓前所未有。这一轮部署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军改,更接近于围绕国家战争准备能力进行的一次系统性跃迁。
![]()
中国军队战略思维的重构
中国军队并非第一次提出“军事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三阶段目标框架,历次改革层层推进,逐步完成了基础平台的补短。但这次不同于以往的“阶段升级”,文章中透露出一种系统性重塑的信号,尤其在措辞上体现出强烈的主导意识。
例如,“以战领建”这类用语,已取代此前常见的“借鉴先进经验”。“实现对潜在对手的全面超越”,更是直白表达出不再满足于“看齐美国”的被动心态,而是要“在关键赛道另辟蹊径”的强烈战略企图。
这并非表面语言的激进化,而是现实能力基础下的主动心态转化。在“十四五”阶段,中国围绕陆海空天网电等多域,加快推进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建设,多维一体的作战布局逐步走向成形;“十五五”则被明确要求在这一基础上,把各领域的能力整合成“打得赢、扩得快、撑得住”的整体战斗力。
文章中的关键词“战略制高点”,在军事语境中不仅仅意味着技术领先,更指向资源集聚力、战场主导力、作战规则设定权。与其说中国军队要“登高”,不如说他们正在准备“改写战场地形”。
攻击-11与076舰背后的作战蓝图
在当前各国军事体系重塑的潮流中,无人化已经成为确定性趋势。但中国的做法不同,它并非仅仅将无人机作为平台堆叠进现有体系,而是通过平台的反向塑造,重构整个战术协同逻辑。
文章未直接点名装备,但其所述内容中提到的“抢占新兴领域”“在关键方向形成独特优势”等表述,显然与最近列装的攻击-11重型无人机和即将下水的076型两栖攻击舰有关。
公开资料普遍认为,攻击-11这类大型隐身攻击无人机具备较长航程和较大载弹量,适合执行远程滞空、隐身突防和饱和打击等任务;而配备电磁弹射系统、面向舰载无人机运用设计的076型两栖攻击舰,则被多家媒体形容为“无人机母舰”,被视为中国在无人作战平台运用上的关键支点。
这一系列部署,表明中国军队已经从“人-机协同”的阶段迈入向“机-机协同”过渡的阶段,关注点从简单叠加无人平台,转向用无人系统牵引整个作战形态的转换。无人平台在未来作战中的权重明显上升,有人平台则更多承担决策节点、通信支撑和反干扰中枢等角色。
这与俄军在乌克兰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至今仍在依赖伊朗进口的廉价“神风”无人机,在察打一体、远距控制、机群协同等领域几乎毫无建树。俄媒划重点,正是因为他们已经隐隐意识到:中俄在未来战场对无人技术的掌握力,正在走向“代差拉开”。
战时产能体系预演
文章另一处关键表述,是关于“军民标准通用化”的强调。这并非首次提出“军民融合”,但在“通用化”维度集中表述,信号极其明确:这是一项战时产能体系预设。
中国制造业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其工业门类的完备性与产能规模本身就是战略资源。一旦在和平时期就完成标准对接、接口统一、流程嵌套等技术准备,则在战时可实现“无缝切换”至军工生产。
这类模式在美军曾有先例,例如其JMS(Joint Munition Strategy)中提出“关键工业基础预置”概念,即让民用企业保留部分军工能力备用。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更多依赖少数军火巨头,中国则将其逻辑下沉至产业链环节,执行的是“全民可用、全面动员”的路径。
相比之下,俄军在战时动员能力上的不足早已暴露无遗。俄乌战争初期,俄方装备消耗远超补给速度,国内工厂在标准对接、转产流程、物流部署等方面普遍滞后,导致大量旧型号装备被迫重返战场。俄媒今日关注中国标准通用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对本国军工系统的“自我投射”。
文章中未使用“战争准备”这一措辞,但通篇都在描绘一种“和平时可隐,战时能爆”的国家动员图景。从标准化→工业适配→产能爆发→前线输送,全链条一体设计,这种机制远比平台先进更具决定性。
中国军事体系的跃迁时刻
此次解放军高层发文,选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启动之前发布,不只是为后续政策对接定调,更是为即将到来的五年攻坚期划出战线。这五年,即2026—2030,恰好处在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2027)与2035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之间的关键衔接段。
根据公开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时间表,中国军队经过长期建设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正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026—2030的五年,正是从“系统成型”走向“体系跃升”的时间窗。文章中集中提出“前瞻性布局”“塑造优势体系”等表述,指向的是2035乃至本世纪中叶的整体安全环境,关注点远远超出针对某一场具体冲突的短期应对。
这一节点的高度,决定了此次规划不可能是局部修修补补。其所提出的动员体系、科技前沿、平台融合、作战认知等,都是战略维度的“路线图”。
而当俄罗斯媒体如此关注这一规划,实际上也折射出一个现实悖论:中国军队的“规划逻辑”本身,已经成为区域甚至全球军事认知重建的重要参照。一个大国军队是否能在和平时期完成体系跃迁、战略引导、技术整合,恰恰是在战争未到来前就能决定胜负的关键。
“着眼战略制高点”这句话之所以被俄媒反复引用,核心不在于措辞本身,而在于其背后已经具备的能力基础。解放军当前的目标,正在从单纯“追着别人跑”转向明确要掌控哪些关键领域;在技术路径上,也从过去那种“等技术成熟再引进”,变成一开始就把技术研发和战术构想放在同一张桌子上同步推进。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轨,更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动员预设。从技术选型到战法训练,从平台整合到民用转军用的路径预设,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防跃升链条。
而这场重构,已经不是“是否准备打仗”的问题,而是“如何定义未来战争”的路径选择。
当中国军队准备好以这种方式展开战略塑造时,那些还在复刻旧战争剧本的国家,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别人,可能都得开始翻页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