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了一辈子皇位,最后被烤死在铜缸内!
![]()
朱棣靖难之役
老二朱高煦与老大朱高炽虽为同父同母的兄弟(均为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所生),但两人的性格、能力和政治资本却明显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皇位争夺中的不同命运和结局。
先说老大朱高炽。
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
他幼年即受儒家教育,沉静好文,在祖父朱元璋时期就粗知儒家治国之道,深受朱元璋的宠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被正式册封为燕世子,成为燕王爵位的合法继承人。
朱高炽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沉稳仁孝,他性格文静,体弱多病,但言行有度,仁爱宽厚;
二是学识渊博,他自幼研读儒家经书,深谙治国之道;
三是政治成熟,他在处理政务和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平衡能力。
但他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体态肥胖,行动不便,并有足疾,需由两名宦官搀扶才能行走。
再说老二朱高煦。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朱棣的次子。
他生性狡黠、阴险,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不喜欢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即位,朱高煦入朝奔丧,在回来的途中,他多次杀死村民,击杀驿丞,显示出凶残暴戾的性格。
朱高煦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勇武强悍,臂力惊人,擅长骑马射箭,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
二是凶狠残暴,多次滥杀无辜,包括涿州驿丞及普通村民,行为极为恶劣;
三是狡黠阴险,善于算计,为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甚至多次陷害兄长朱高炽;
四是骄纵狂妄,自恃军功显赫,行事任性妄为,常以唐太宗自比。
这些特点中,有些是他争夺皇位的优势,有些则明显是致命的弱势。
在分析了老大朱高炽和老二朱高煦的性格特点后,再具体看看他们两个人在他们的父亲发起的“靖难之役”中的具体表现。
在1399-1402年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与朱高煦因各自不同特点而承担了不同的职责,这也影响了他们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和后续的政治资本。
先说朱高炽——有守城之功。
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武艺不佳,他主要留守后方(北平),处理政事。
在朱棣率军出征期间,他负责坚守北平,稳定后方,辅佐其父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身处后方,发光发热的机会更少,但他的守城之功对于朱棣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再说朱高煦——军事贡献突出。
朱高煦随军出征,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屡立战功。
他在白沟河之战中斩杀都督翟能父子,在东昌战役中救出被围的朱棣。
特别是在1402年的浦子口之战中,朱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及时赶到救出父亲,朱棣高兴之余说出了“勉之!世子多疾”的话,这句话大大刺激了朱高煦的夺嫡野心。
接着,再来看朱高炽和朱高煦各自的支持基础与政治资本。
朱高炽有三大支持基础。
一是文官集团。大学士解缙、杨士奇等文臣因朱高炽的文人形象和仁厚性格而支持他;
二是合法地位。作为洪武皇帝亲自册封的燕世子,具有天然的法理优势;
三是祖父喜爱。朱元璋对其深为宠爱,认可他的治国才能。
朱高煦有两大支持基础。
一是军方势力。淇国公邱福、驸马王宁等武将因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军功而支持他;
二是军功卓著。朱高煦自恃功高,常以唐太宗自比,认为自己是父亲朱棣夺取天下的首功之臣。
![]()
朱高炽镇守北平
下面,再来具体看看复杂曲折的立储之争。
永乐初年的立储之争是一场充满悬念和曲折的政治博弈,其过程跌宕起伏,各方势力在此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朱高炽与朱高煦立储之争的关键人物就是已经成为皇帝的明成祖朱棣,他在两个儿子的立储之争中,表现出了复杂的心态,他的取舍,才是最为关键的。
朱棣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和左右摇摆,对两位皇子的态度暧昧不明,这直接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也使得朝廷大臣分为两派。
首先,在情感倾向上,朱棣更倾向于老二朱高煦。
因朱棣本人一生嗜武,性格刚毅,与勇武善战的老二朱高煦更为相似,因此在情感上对朱高煦有所偏爱。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为激励朱高煦,曾抚其背而说出这样的话:“勉之!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可怕之处在于,赤裸裸地暗示了世子朱高炽可能因健康问题无法继承大位,而朱高煦有机会取而代之。
其次,在政治考量上,朱棣又更倾向于老大朱高炽。
尽管朱棣在情感上更倾向朱高煦,但他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也清楚认识到国家需要一位仁厚守成的君主。
明朝天下已定,经过洪武时期的严苛统治和靖难的战乱,接下来更需要的是一位能够休养生息、安定民心的皇帝,很显然,朱高炽的仁厚形象更符合这一需求。
但朱棣内心的犹豫不决、左右摇摆,就导致立储之事长期拖延。
永乐元年至二年,朱棣在立储问题上迟迟不做出决定,引起朝臣猜测,而这种拖延,实际上也真实反映了朱棣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接着,就要看朝臣在立储之争中的态度。
在朱棣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朝中各大政治势力纷纷介入立储之争,形成了支持朱高炽的文官集团和支持朱高煦的军事权贵两大对立阵营。
文官集团一致支持朱高炽。
首先是解缙的劝谏。大学士解缙在朱棣密问立储事宜时,首先提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的观点,在朱棣未予回应的情况下,又顿首补充:“好圣孙”,这里指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喜爱。
这一说法打动了朱棣,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储。
其次是文臣普遍倾向于朱高炽。文臣集团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思想,对朱高炽的长子身份普遍认同。
同时,与朱高煦的武将身份相比,文臣自然更容易对朱高炽的文人形象更加认同与推崇。
再者,文臣对武将势力天然有所排斥与防范。
再次,则是金忠的直言倾向于朱高炽。朱棣倚重的谋士金忠首先表明了立长立嫡的态度,直言上谏,使朱棣产生了动摇。
武将集团对朱高煦的有限支持。
邱福等人提议立朱高煦为储。淇国公邱福等将领以朱高煦功劳卓著为由,提议立其为太子。
这些武将多是在靖难之役中与朱高煦并肩作战的战友,情感上更为亲近。
但是,武将集团的支持毕竟力度有限,与文官集团相比,武将集团对朱高煦的支持更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政治策略和长期规划。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了这场立储之争的结局,这个重要因素就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的存在和作用。
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嫡长孙特别宠爱。
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1399年),自幼聪慧,深得朱棣的喜爱。
相传他出生前,朱棣曾梦见太祖授以象征权位的大圭,且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朱瞻基满月时,朱棣觉其面相正应佳兆。
“好圣孙”朱瞻基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价值。
![]()
朱高煦帮助父亲朱棣靖难之役
比如,解缙在劝谏朱棣时提出的“好圣孙”论点,正是利用了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暗示通过立朱高炽为太子,可以保证朱瞻基未来继承皇位,实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预言。
朱瞻基具有非凡的应变能力,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皇太孙(朱瞻基)在后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者”,高煦回顾失色。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朱瞻基的机智,也暗示了朱高煦的政治图谋终将失败。
经过激烈的政治博弈,到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最终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表面上看,立储之争似乎告一段落。但实际上,朱高煦与朱高炽的争斗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开始了更为严酷的新一轮政治博弈。
朱高煦对自己在立储之争中的失败并不甘心,也不服气,对这一结果,他采取了抗拒的态度。
根据制度规定,藩王应前往封国,但朱高煦以封国远离京城为由拒不肯行,朱棣无可奈何。
朱高煦又索求天策卫为护卫,常以唐太宗自比,更要求增加护卫人数,行事任性妄为。
在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仍不断寻找机会挑拨离间,多次陷害太子,企图夺嫡,篡取太子之位。
但此后,朱高煦在与朱高炽的这场夺嫡争斗中,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决定了朱高煦的失败不可避免。
第一个原因是朱高煦个人素质有明显缺陷。
一是朱高煦性格暴戾,勇武残忍,多次滥杀无辜,包括击杀涿州驿丞及普通村民。这种凶残的性格使得文臣集团普遍对他心存恐惧,不愿支持他上位。失去文官集团的支持,结果是致命的。
二是朱高煦政治短视,在被封为汉王后,拒不前往封地,反而索求天策卫为护卫,自比唐太宗,这些举动都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引起朱棣的警觉和不满。
三是朱高煦缺乏自制,在政治斗争中缺乏必要的自制和隐忍,过于张扬,导致多次被贬和惩罚。
第二个原因是朱高煦政治基础薄弱。
朱高煦首先就缺乏合法身份,与他相比,太子朱高炽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亲封的燕世子,这一合法身份在重视宗法制度的明代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朱棣是通过“靖难”推翻建文帝的,本身就是篡位得来的皇帝之位,因此在选择继承人时不得不更加注重帝位的合法性,自然不敢轻易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
再次,朱高煦的政治经验明显不足,与长期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朱高炽相比,朱高煦缺乏系统的政治经验和行政能力训练。
朱高炽在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因成祖朱棣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
长期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增加了他在文臣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最后,文官集团比武将集团具有更重大的影响力。
随着天下日趋太平,武将集团在朝廷中的政治影响力相对下降,无法与掌握行政资源和话语权的文官集团抗衡。
文官集团普遍支持朱高炽,自然比部分武将集团支持朱高煦具有更大的决定作用。
![]()
朱瞻基讨伐朱高煦叛乱
第三个原因是制度与礼法更有利于朱高炽。
从宗法制度的角度来说,朱高炽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皇位传递的根本原则,朱高炽拥有天然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而且,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对皇位继承有明确规定,朱棣虽通过武力夺取皇位,但表面上仍需要遵守祖制,不敢公然违背。
第四个原因是国家治理的需要更有利于朱高炽。
明朝经过洪武时期的开创和永乐时期的拓展,国家需要从创业向守成转变,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
在这种形势下,选择朱高炽这样一位善于治国、仁厚守成、懂得让国家稳定发展、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君主,显然更符合这一历史需求。
第五个原因是朱棣的深层考虑更有利于朱高炽。
对朱棣来说,首先,他更需要维持政权的稳定,他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更需要通过遵守继承规则来确保自己的政权和继承安排。立嫡长子可以向天下表明自己遵循正统,减少非议。
其次,朱棣对于自己身后事的考量,使他更倾向于选择朱高炽继承帝位。他自己通过武力夺取皇位已开恶例,如果不严格遵守继承法则,可能会导致自己死后儿子们相互残杀,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再次,从综合平衡的角度来考量,朱棣最终选择朱高炽,正是综合考虑了合法性、国家治理需要、政治力量平衡等多种因素后的理性决定。
尽管个人情感上偏爱朱高煦,但政治理性最终占据了上风。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煦之子朱瞻圻从北京秘密派人向朱高煦报告京城情形。
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非但没有报复朱高煦,反而厚待他,增其俸禄,赏赐数以万计。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病逝,太子朱瞻基赶往北京奔丧。
朱高煦本打算半路劫杀朱瞻基,但是没有成功。
朱瞻基即位后是为明宣宗,他对朱高煦的赏赐明显高于其它王府。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反叛,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布置非常周密。
当时的御史李浚正在家中,听到朱高煦谋反的消息后,不敢耽搁,乔装打扮,从小路赶往北京禀报给皇帝。
明宣宗得知这个消息后,仍然对朱高煦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于是他派宦官侯泰给朱高煦送去了书信一封。
然而朱高煦态度狂妄,表示“永乐年间明成祖就是因为听信谗言,削去自己的护卫,封到乐安,现在明仁宗也用重金贿赂这招,但是自己怎么甘心闷闷不乐地在封地呆着呢?”
无奈之下,明宣宗御驾亲征,本来自信满满的朱高煦,一听到皇帝亲自讨伐,这才感到害怕。
讨伐大军到达乐安后,朱高煦给皇帝下战书,约定第二天一早开战。
直到此时,明宣宗仍没有放弃,命人把劝降的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置之不理。
但是第二天一早,这位朱高煦却暗中从小路溜出城投降。
返回北京后,朱高煦父子被皇帝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内。
一天明宣宗突然去探望朱高煦,但是这位王爷却不知道是不是脑子短路了,竟然伸出腿故意绊倒皇帝。
这下明宣宗被激怒了,他命人用铜缸扣住朱高煦,又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烤死在铜缸内。
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皇帝杀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