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螺丝拧不动”的时代,我们为何更需要彼此?
文|延津克明 孙彩红
2025年,AI重构职场、大模型席卷制造、全球供应链加速洗牌——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数据衡量价值,用算法优化流程。但当你真正走进一家工厂的车间,会发现:再先进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一个人喊一声“老张,来帮帮忙!”时那种踏实感。
在克明食品三车间二班,没有炫目的KPI墙,也没有高谈阔论的战略会,只有日复一日与机器、包材、产品版本打交道的普通工人。然而,正是这群人,在“拧不动螺丝”的日常里,撑起了中国制造最真实的脊梁。
一、当“多能工”成为稀缺资源
![]()
武凡,一个被同事打趣“长不高”的年轻人,却是车间里公认的“万能钥匙”。机器故障、参数异常、换线调试……他总能在最短时间内顶上。这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长期在一线打磨出的“肌肉记忆”与责任意识。
在当下制造业普遍面临“用工荒”与“技能断层”的背景下,“多能工”早已不是加分项,而是生存必需。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已超2200万人。一边是智能工厂高歌猛进,一边是基层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这种撕裂感,正让无数质量人陷入焦虑:我们追求零缺陷,却连拧紧一颗螺丝的人都不够。
而克明三车间的答案很简单:信任、互助、传承。张桂景从不吝啬教新人操作细节;武晶晶主动补位包装线;任广东十年如一日守着收膜机,只为“不给线上添麻烦”。他们用行动诠释:真正的质量,不在报表里,而在每一次伸手相助的瞬间。
二、质量人的困境:被数据绑架的“人”
如今的质量管理体系,越来越依赖SPC(统计过程控制)、FMEA(失效模式分析)等工具。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人”被简化为流程中的一个节点,当“责任心”被量化为打卡次数和响应时长,质量反而成了冰冷的指标。
一位资深QC曾向我坦言:“我们现在花80%的时间填表、写报告、应付审核,真正蹲在现场看问题的时间不到20%。”这何尝不是一种异化?我们用制度防范错误,却忘了制度本身也需要“人”的温度去激活。
反观克明三车间,没有复杂的数字化看板,但他们有“喊一声就到”的默契。这种基于长期共事建立的信任网络,恰恰是AI无法复制的“软性质量基础设施”。它不写在SOP里,却深植于每一次协作中。
三、出路:重建“人的联结”
面对技术狂飙与人力短缺的双重夹击,制造业的出路不在“去人化”,而在“再人性化”。
首先,企业需重新定义“优秀员工”——不仅是效率高、出错少,更是愿意分享、敢于担当、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的人。其次,要构建鼓励互助的文化机制,比如设立“多能工认证+激励”体系,让技能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应放下对“完美流程”的执念,允许一线保留一定的“模糊空间”——那里,往往藏着最鲜活的解决方案。
正如张桂景和武凡们所展示的:真正的质量,始于对彼此的信任,成于对细节的执着,终于对工作的热爱。
![]()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降本增效”的时代,或许我们该慢下来问一句:当机器越来越聪明,我们是否反而遗忘了“人”才是制造的本质?
拧不动螺丝时,有人愿意弯下腰帮你——这才是最硬核的“质量保障”。
点个赞与红心,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