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点评#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儿时印象会经常在脑海里翻滚,当然,那也只是小时候的记忆,但小时候的记忆却更加珍贵,因为想忘也忘不了。有一些小时候认识的叔叔们,如今还没退休,但基本退居二线了,处在即将退休的边缘。他们在自己岗位上辛辛苦苦了几十年,在我印象里,也都是一些年轻时特积极上进的人,因为在那个时期没能力也不可能浮出水面,而那时他们也赶上了好机会,当时国家重视年轻人才,不像今天走仕途之路也很卷,所以到今天也达到了一定级别。作为农家子弟,能达到正县或副厅级,也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了。如今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平安落地,特别在当前这种大形势之下。不得不说从政存在一定风险,而这种风险又防不胜防,因为在某一种特定环境里,你只能“入乡随俗”,但“入乡随俗”就可能会牵扯其中,这是一个特别无奈而又尴尬的事情。所以说纵身反腐会让一批人下来。当然,有时我会有一种私心,希望小时候认识的那些人都能平平安安落地,享受退休后的美好生活。虽然有几十年没看到他们,但小时候的印象极其深刻。
![]()
对于滨州的一些官场生态,这些年有了一定变化,但整体框架并没有太多改变。曾经有一个时期,由于邹平经济特别发达,所以这地方的“一把手”基本会由邹平的县委书记提拔到地委书记位置,而行署专员一般会由博兴的“一把手”逐步提拔上来,因为博兴也是一个特别富裕的县。由于那个时期黄河南与黄河北的经济差距极大。当年有一种说法,就是哪个县能把经济搞上去,哪个县的一把手就能成为这个地区的一把手,但由于邹平常年排第一,博兴排在第二,所以那种局面延续了很多年,后来老滨县成为滨州市,这种情形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当年小滨州市的领导开始快速成长起来,后来也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后来不知又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政策变化,也就是说黄河以北的无棣县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领导,也开始挤进了这个圈子,所以在行署地位里有了他们的一些身影。
但在这个期间,胶东籍干部一直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因为胶东干部普遍存在文凭高、素质高、水平高,所以在很多年时间里,胶东人在滨州也非常能吃得开。不管是老同志还是新同志,他们为滨州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本处在权力的最上游。后来广饶籍干部崛起,在滨州干部队伍中占有很大比重,也出了一些特别有影响力的官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饶干部代表着能力、创新意识强、脑子活、而且特抱团,所以在很多重要岗位上有广饶人的身影,而在那个时期也形成了广饶力量。再后来就是沾化与阳信的干部也不少了,这两个地方的干部基本都是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他们依靠岁月的沉淀,慢慢从年轻熬到了今天的位置。特别是沾化籍干部,后劲很足,数量庞大,已有了底盘,关键是非常团结。由于80年代沾化很穷,到处盐碱地,成为山东省重点扶持对象,那时很多大领导经常来这里实地考察,不仅有省里领导,也有行署地位领导,甚至有些国家机关领导也来这个县做调研,还有一些来自北京的挂职干部,充分说明那个时期从上到下对这个地方的扶持,因为贫困。当然,今天没那么穷了。于是让这里的年轻干部有了一种特殊机会,有很多沾化籍年轻干部借机成为行署地委领导秘书,所以这些都为后来沾化籍干部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榜样的力量,不得不说那时的他们确实特别优秀,过五关斩六将后走进了当地大领导的法眼。
如今滨州的一些重要领导干部基本来自于外调,这也是一种全国性普遍现象,祖国山河一盘棋。国家之所以这样去做,就是为了避免形成区域帮派,影响地方和谐发展。但我们话说回来,不管属于哪个区域,如果个人能力相当处理拔萃,最终还是会冲上来,因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上级领导的眼睛也是非常毒辣的。他们可以暂时不提拔你,但一定知道你的真正水平高或低。所以说任何时候都需要公平、公正、客观、理性。任何时候不能抹杀曾经的工作成绩,但出现了违纪违法问题也需要严惩,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国家法律。当然,这些存在一定客观规律,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只做简单参考,多了解比少了解好。
随着如今纵深反腐的力度越来越越大,估计睡不着觉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对于从政几十年的人来讲,保持百分之百的清廉是一件极难的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更多人去反映去举报,一般都不会引发太多的问题,因为有大问题的人还在前边排队,这条队伍很拥挤。当然,有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受到了其他一些被查官员的牵连,这在当下具有普遍性。虽然个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没有引起纪委关注,因为位置比较低,而且所涉及的一些金额也不多。如果和自己有交集的人出现了问题,别人在交代问题的时候牵扯到了自己,无形中就会牵扯到一些腐败案件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进一步的“筛查”,到了关键时刻也只有自己能证明自己。
一旦进入到了调查名单,不仅是调查问询和其他当事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变成了请交代所有的问题,有没有权钱交易?有没有权色交易?同时也会对自身所从事的所有岗位进行审查,在这种审查过程中很难保证滴水不漏,只要查,基本上会查出问题。个人口碑再好,或者在单位反映工作能力再强,只要同僚举报或者是社会民众多次实名举报,只要证据确凿以及手续齐全,基本会列入调查名单,在一定程度之下也会得到受理。前些年,有人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相关领导会出面问问,但这些年少之又少了,因为很容易引火烧身。当然,这也是一种特正常的人情世故。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形或无形中的竞争对手,他们就想把曾经一些问题放大化或直接向组织举报,不仅有针对性,而且有非常清晰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很棘手,因为对方想鱼死网破,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自己工作岗位丢了也要反映问题。
对于如今的纪委来讲,基本属于零容忍、无死角,有时通过大数据“比对”去发现一些官员的腐败问题。当然,只要有人举报,大概率会有响应,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在网络上一些官员被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络上一些人的监督,他们了解一些实情和内幕,把一些个人问题信息释放了,所释放的信息基本属于涉嫌违纪违法的信息。所以很容易引发轩然大波。最近这一年网络实名举报的信息少了,因为存在不完全属实的状况。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但最终真正的调查结果还需要纪委干部依规落实,所以需要一个调查核实过程。有时看到网络上吵得很热闹,但最后却风平浪静了,就是有一些并不属实,慢慢压住了,或者说受到了一些其它因素的干涉,这个都有可能。还有一些人确实存在诬陷诽谤,那这个也会付出代价。在当前这种高压反腐的情况之下,和当年不一样了,只要在互联网上出现一个官员被查的信息,那大概率有问题,这不是问题大小的问题,严重不严重的问题。只要对外公布,基本没翻盘机会,说明纪委已找到了成熟完善的证据链,不需要求证了。只是走一些基本法律程序,很现实,也很残酷。
虽然很多山东老百姓舍不得中央纪委调查组走,根据实际工作状况,九月底之后又要告一段落了,前段时间公布的人和事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否则不会在这个特殊时期被拿下。虽然有人写了举报信,但没得到最后落实,这个很正常。因为需要一一核实,逐个排查。一不小心刷到了一些有关滨州反腐的信息,也意味着滨州反腐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说明在高质量反腐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突破,开始主动排查一些问题官员,不得不说“倒查”制度显示出了威力,只是没收网而已。滨州虽小,但也是鲁北之星。滨州虽全省排名靠后,但也属于山东“13太保”。这些都属于现实状况,然而一座城市的清正廉洁更有说服力,一个地方的良好口碑以及好故事也更有传播力,所以说这些都对滨州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内容生产者##活着就是为了摆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