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户23年前种下300亩树,如今被告知纳入保护区禁止采伐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
黑龙江齐齐哈尔71岁农户王某菊,23年前在富海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动员下,承包了360亩土地种下杨树,还签了25年的造林承包合同,合同写明林木成熟经批准可采伐,若遇政策调整收回土地会给补偿。
这二十多年里,她投钱补种树苗、雇人除草施肥,精心管护,手指粗的小苗长成胸径20到40厘米的大树,如今林地剩305.5亩,约3万棵杨树正处最佳采伐期。
可去年她女儿申请采伐证时,才知林地已划入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按森林法规定禁止采伐。
更让一家人揪心的是,二十多年来他们没拿到过退耕还林补贴,当地称地块属“三北”工程造林地,不在补贴范围内。
多次信访后,林草部门说现行政策没有保护区划入的补偿规定,如今合同快到期,仍没具体解决方案,而王某菊早已累得需拄拐杖行走。
三刀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将私人培育的林木划入保护区,那么就应该按照市场价值给予合理补偿,或是通过回购等方式保障栽培者的投入与收益。
不然,没有人会愿意在“付出即亏损”的预期下,再去响应任何生态建设的号召。
不可否认,二十三年间的政策方向会有所调整,但不论你怎么变,当初的承诺、签订的合同,那都是白纸黑字有法律效力的。
如果合同的效力都可以被随意消解,当初的鼓励也可以被后续的禁令覆盖而无任何弥补,那么民众对相关部门的信任就会一落千丈。
说到公信力,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次政策执行的细节里,体现在对民众合理诉求的回应中。
就像这位种下三百亩树林的农户,从年轻力壮到拄杖行走,二十三年的等待不是为了“无偿奉献”,而是为了一份“劳有所得”的安稳。
她手中的林权证,也本该是权益的保障,却在政策调整后成了“废纸”,这样的处境,让更多人看到的不是“生态保护的成果”,而是“老百姓个体权益的脆弱”。
这份失落与无助,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感同身受。
![]()
都知道挣钱不容易,都知道付出了想有回报。
这些种树的人,他们没偷没抢,没坑蒙拐骗,就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干事,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这些树是某些有头有脸的人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会不会早就有人主动上门,给补偿,给说法了?可偏偏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没人替他们说话,没人替他们撑腰,只能自己扛着。
你说这公平吗?一点都不公平。
当然说这么多也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想把这些话说出来。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样,听到这些事儿,都会觉得委屈,都会觉得不值。
不管怎么说,这些种树的人,他们是为生态做了贡献的,他们不该被忘了,不该被亏待。
就算不能马上给他们补偿,哪怕跟他们好好说说,告诉他们以后会有办法,也行。可偏偏就是没人管,没人问,我相信这事儿不管放谁身上,都会觉得不甘心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都是普通人,能力有限,帮不了他们太多,但我觉得写篇文章还是可以的,即便不奢求能帮上他们,至少能让他们知道有人会理解他们的难处。
文章最后,希望有一天,这些人能得到他们该得的补偿,能得到一个公平的说法。这应该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这只是最基本的公平,最基本的道理。
你说对吧?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