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南京长江边投资2.6亿元打造的“城市绿肺”,竟被一名看管人据为己有14年?二桥公园从公共休闲空间沦为渣土场、废品站的荒诞现实,暴露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致命漏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场侵占始于一场毫无约束的口头委托。2011年公园闭园后,二桥公司仅凭口头协议将看管权交给戴虎,却未签订任何书面合同明确权责。这种“君子协定”式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2015年委托关系解除后,戴虎以“管理费未结算”为由拒绝撤场,甚至反客为主——他在公园内私建停车场、马场、垂钓中心,将桥梁展示馆改造成机油仓库,更通过渣土转运和场地租赁年入百万。公共资源就这样成了私人提款机,而水电费账单却始终由二桥公司买单。
![]()
image
更令人震惊的是司法执行的软弱无力。2025年9月法院虽判决归还公园,但执法人员前脚刚走,戴虎后脚就设置“门中门”阻挠接管。集装箱路障、铁丝网封锁等对抗手段轮番上演,园内设施早已面目全非:健身器材锈蚀报废,路面被渣土车碾成蜂窝,原本展示桥梁文化的场馆堆满废旧建材。这种公然蔑视司法权威的行为,折射出侵占者的违法成本之低与执法威慑之弱。
![]()
image
国有资产沦为“唐僧肉”的现象绝非孤例。从口头委托缺乏法律效力,到监管缺位纵容长期侵占,再到执行环节的“纸面胜利”,二桥公园事件暴露出公共资源管理链条上的三重失守。值得深思的是,若价值2.6亿元的资产尚能被私人轻易把控,那些规模更小的公共设施又当如何自保?
![]()
image
如今二桥公司誓言收回公园并改造开放,但修复被掏空的国有资产远比重建围墙艰难。此案应当成为完善公共资产托管制度的警钟——唯有建立全流程书面契约、动态审计和强制退出机制,才能杜绝下一个“私园”的诞生。当城市绿肺重新呼吸之时,我们更需记住:公共资源姓“公”不姓“私”,这是不容突破的社会底线。
![]()
ima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