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雪球给段永平做了一期访谈,讲了他的过往经历以及这些年投资的思考。
段永平讲他选公司要看商业逻辑和企业文化,说起来还是价值投资的那套道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关键是要看懂公司。
他的持仓非常集中,2003年那会把账上几乎所有钱都买了濒临退市的网易,6个月20倍一举成名,现在的持仓也集中在苹果、茅台、腾讯等很少的股票上。
他的投资期限比较长,持仓数量又少,要是想抄作业,跟着买应该不算太难。其实伯克希尔的持仓也是公开的,重仓股也比较集中,要想复制个大概也不难。
但想抄作业也没有那么容易,难以复制的是他们对公司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接受风险、承受波动的能力。
假设我们跟着巴菲特和段永平买了苹果,苹果股价跌了50%,我要不要跑?是非理性的下跌,还是他们根本就看错了苹果这家公司?如果我自己对苹果没有判断,也就没法做出区分。
可能有人会想,我不用去管公司,只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就行了。这种信任在历史业绩表现很好的时候很容易建立,就像基金业绩好的时候我们信赖明星基金经理一样,可是一旦业绩出现回调,我们是否还能依然相信呢?
伯克希尔的股票一直就在那里,能一直拿着几十年的人也并不多。
都说投资靠认知,认知到了才能让我们有穿越波动的信仰。这话没错,但认知还得有能力承载才行。
我自己也知道价值投资是个好认知,但我没有足够的能力看懂公司,这个认知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我就不会去重仓个股,而更喜欢做分散化,这就是看不懂公司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认知、能力、策略,这三者得匹配起来才行。我现在的认知主要就是做逆向投资,我相信市场总会出现集体犯错的机会,这种集体性的错误来自羊群效应、来自反身性、来自情绪的自我放大,总会在少数时候,让市场的价格大大偏离合理值。
同时,我也有不被市场情绪影响的能力,无论跌得恐慌还是涨得疯狂,都能够按计划操作。之前跌得多的时候该买就买,现在涨了,等到位置了该卖就卖,涨不到也无所谓,继续拿着就好了,这种“木感”我觉得也算是一种能力。
于是我的策略自然就形成了:等待价格严重偏离正常价值的时刻,在区间内买入或卖出。这种偏离不会天天发生,但每几年总会来一次。它稀缺,却足够清晰;难等,却不难判断;过程需要耐心,操作反而简单。
市场是个博弈场,每个参与者都在想方设法相比其他人建立优势,才能在博弈中获利。更快的信息、更深的研究、看好的洞察……都是一种优势,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像巴菲特和段永平一样看懂公司,关键在于找到自己能扬长避短的方向。
大师们的各种经验可以带来启发,但最终哪条道路适合自己,只能是自己去探索。
2025年11月16日估值: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24.8%;
A股PE分位90.7%,PB分位51.2%,估值处于高位区间;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9.4%,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10.4%。
![]()
↓ 久聪基金投顾组合,轻松实现资产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