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 28 岁的小伙子吃饭,他扒拉着碗里的沙拉,愁眉苦脸地说 “姐,我这马上 30 了,还没当上部门经理,是不是要废了?” 我差点把嘴里的可乐喷出来。
这要是让查理・芒格听见,估计得摸着他那副标志性的老花镜,慢悠悠晃着二郎腿说 “孩子,你这焦虑,早了整整 20 年”。
咱们现在的社会跟被按了快进键似的,25 岁没升职就叫 “职场后进生”,30 岁没买房就是 “人生输家”,35 岁要是还在基层岗位,连招聘软件都得给你弹 “年龄不符” 的提示。
可芒格这老头,活了 99 岁,一辈子都在跟 “急功近利” 对着干。
他自己 40 岁前干过律师,炒过股票,还差点搞了个房地产项目赔得底朝天,搁现在妥妥的 “中年失败者” 模板。可人家偏不慌,到了 40 岁才慢悠悠跟巴菲特搭伙,这一搭,搭出了个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商业神话。
后来我翻遍了芒格的演讲和访谈,发现他反复提一个观点:“人生不是百米冲刺,是一场跨度几十年的马拉松,前半段跑得慢,不代表后半段跟不上。”
这话听着像鸡汤,可细琢磨全是反常识的狠活咱们总觉得 “年轻就得赢”,可芒格说 “40 岁前的‘一事无成’,都是在给人生攒‘认知本金’”。
![]()
一、40 岁前的 “失败”,不是亏了,是在 “存认知定期”
你以为芒格一出生就会投资?错了。他 20 多岁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先当律师,每天跟合同、官司打交道,一干就是十几年。
后来想搞点副业,跟风投资房地产,结果遇上经济波动,差点把家底赔进去。
那时候他都快 40 了,要是换个现在的人,早该蹲在阳台抽,跟老婆说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可芒格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那段日子说:“当律师让我学会了看合同里的坑,炒房让我知道了市场的疯狂,这些不是没用,是我后来做投资的‘基础课’。”
你看,咱们总把 “没赚到钱”“没升职” 当成失败,可在芒格眼里,40 岁前的每一段经历,哪怕是踩坑,都是在 “存认知” 就像你存定期,现在看不到利息,等时间够了,本金加复利,才能滚出大收益。
我认识个朋友,老周,今年 45 岁,前几年开了家做老年用品的公司,现在做得风生水起。可你知道他 40 岁前干过啥吗?卖过保险,开过小饭馆,甚至还摆过地摊卖袜子。
38 岁那年,他饭馆倒闭,欠了十几万,天天被催债。那时候他圈里的人都躲着他,觉得他 “这辈子没救了”。
可老周没垮。
他说:“卖保险让我知道怎么跟老人聊天,开饭馆让我懂了怎么管供应链,摆地摊让我知道老百姓需要啥。这些东西,40 岁前看着没用,可等我想做老年用品的时候,全用上了。”
你看,这就是芒格说的 “认知本金” 40 岁前你经历的事,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 “存钱”,只不过存的不是现金,是能帮你成事的本事。
咱们现在的年轻人,总怕 “走弯路”。
25 岁进公司,就想着 30 岁当总监,35 岁当高管,一旦没实现,就觉得 “人生废了”。
可芒格说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除非你走了也不思考”。你 20 岁做的工作,哪怕不喜欢,也能学会沟通;30 岁创业失败,哪怕没赚到钱,也能知道市场的规律。
这些东西,40 岁前看起来是 “弯路”,可到了 40 岁,当你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这些 “弯路” 都会变成你最宝贵的 “资本”。
![]()
二、40 岁的 “力不从心”,不是老了,是 “人生筛选器” 开始工作了
你有没有发现,一过 40 岁,身体就开始 “掉链子”?以前熬夜加班第二天照样精神,现在熬一次夜,得缓三天;以前跟小伙子打球能跑全场,现在跑两圈就喘得不行。
这时候很多人就慌了:“我是不是老了?是不是该认命了?”
可芒格说:“40 岁后的‘力不从心’,不是惩罚,是老天爷给你的‘筛选器’帮你把那些不重要的事筛掉,让你能专注于真正该做的事。”
你看芒格,40 岁后就不跟年轻人比 “熬夜”“拼体力” 了。他每天只工作 6 个小时,中午还得睡个午觉,剩下的时间要么看书,要么跟巴菲特聊天。可人家照样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为啥?因为他把 “体力” 省下来,用在了 “动脑子” 上。
我邻居王姐,42 岁,以前是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总监,天天加班到半夜,头发掉得一把一把的。39 岁那年,她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让她少熬夜、少操心。她没办法,只能辞职。
那时候她特别焦虑,觉得 “我才 39 岁,就成了家庭主妇,太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