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昨天,杭州市卖鱼桥小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举办了一场温情的“时光的朋友”百年育人成果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校友,共聚运河之畔,为学校庆生。
现场最特别的一幕,要数四年级男生李沛言一家的故事。他家四代六人都在卖小读过书,分别是90岁的太奶奶、68岁的爷爷、67岁的外婆、42岁的爸爸和妈妈,以及9岁的李沛言。
![]()
其中5位卖小人走上舞台,太奶奶通过视频以“资深学姐”的身份送上祝福,用跨越八十载的校园情怀,串联起家庭与学校的世纪缘分:“这个学校好,老师好,教育好,所以我们选择这里读书。”


两位学长、三位学姐依次上台
观众席惊呼不断
活动现场,李沛言跑上舞台。他穿着白色T恤,系着红领巾,虎头虎脑的。
“我是四(3)班的李沛言,今天卖鱼桥小学100岁生日,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学长和学姐。”李沛言稚嫩的嗓音一说完,有两人分别走上舞台。
学长是42岁的李振航,学姐是42岁的赵一慧。“没错,我们是一家人!”听到爸爸李振航的“官宣”,现场观众都笑了。
![]()
本以为这就是惊喜,没想到爸爸接过话筒,又喊上了一位“学长”——68岁的爷爷李建明;妈妈也不甘示弱,请来67岁的“学姐”外婆许超美。
两位老人一登台,观众席瞬间炸开了锅,惊呼声此起彼伏,有人低声打听:“难道都是卖小毕业的?”答案很快揭晓:爷爷是1969届毕业生,外婆1971年从卖小毕业。正当大家感叹“缘分太妙”时,李沛言又抛出重磅消息:“我们家还有位学姐,太奶奶也是卖小的!”
因为身体原因,90岁的太奶奶丁玲玉昨天没能来到现场,她录了一段视频,祝福母校。
老人家一头花白短发,精神矍铄,用道地的杭州话说:“我家住在草营巷附近,40年代在卖鱼桥小学读书,读了3年,之后家里穷就不读了。1991年的时候,学校办了个校办工厂,我回来工作了三年。年代很久远了,这个学校好,老师好,教育好,所以我们选择这里读书。”
这段跨越八十载的心里话,让现场掌声雷动,有人感慨:“一家3人同校都难得,别说6人,还是四代,太珍贵了!”
![]()
从40年代的太奶奶,到60-70年代的爷爷、外婆,再到80年代的爸爸妈妈,直至如今的四年级学生李沛言,这个家庭的六位成员,在不同年代先后踏入卖鱼桥小学的校门,用四代人的坚守,书写了与母校的百年情缘。


爷爷出生的1957年
“卖鱼桥小学”首次成为校名
运河边的卖鱼桥小学,枕着河水的波涛,已经悠悠度过百年。李沛言一家的求学故事,恰是卖小百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记者采访了爸爸李振航和妈妈赵一慧,听听这个家庭的“卖小”故事。
1925年,美国南长老会明思德建起私立民基小学,这是卖鱼桥小学的前身。抗战胜利后,学校更名为私立新民小学,正是太奶奶丁玲玉求学的年代。
![]()
私立民基小学(卖鱼桥小学的前身)
“当时正处战争时期,能读三年书已属不易。”爸爸说。
太奶奶辍学没几年,她曾就读的学校,于1951年7月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为公办学校,更名为拱墅区第一中心小学,成为区域教学示范标杆。
后来,太奶奶开始工作、成家,也从草营巷搬去了老东岳。1957年,爷爷出生,被取名为“建明”。
在太奶奶这一家忙于生计,抚育新生儿的同一年,拱墅区第一中心小学也有了新名字——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此时学校有13个班,学生637人,教师19人。据传因学校靠着运河上的卖鱼桥,所以有了“卖鱼桥小学”的名字。
![]()
1957年的卖鱼桥小学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家里孩子多,饭不够吃,爷爷就被送去他的外婆家,慢慢长大。当时就住在草营巷,到了读书的年纪,他很自然地就被送进离家不远的卖鱼桥小学,意外地开启了这个家庭与卖小的第二次链接。
进校时,校名还是“卖鱼桥”,没想到没过几年,学校就改名为长征路第二小学。直到10年后,卖鱼桥小学的校名才恢复。
爷爷记得,当年校园里有高大的泡桐树,两个操场,下课他喜欢去疯跑。操场旁是菜园,还有老师带着学生种菜。
![]()
爷爷奶奶读书时的卖小校园
外婆的故事,和爷爷几乎同时上演,但他俩小学没有碰过面。因为外婆当时在宝庆桥小学(后来与卖小合并)读书,校园就在卖小斜对面,仅一条马路之隔。
在她的记忆深处,一直念着位语文老师。老师姓宋,蛮严格的,40多岁。有次外婆腿摔断了,宋老师说自己顺路,就每天早上来背外婆去上学,晚上放学,再背她回来。这么一背就是三个多月,直到外婆腿养好了。
“到教室了,宋老师还要跟其他同学叮嘱,‘她要上厕所时,你们记得扶一下’。”外婆说这份温暖,她记了一辈子,也成了她后来支持孩子选卖小的理由。


难忘数学老师石慧兰
她反复擦掉板书的认真态度
一直影响着我
和太奶奶不一样,爷爷和外婆都顺利地从小学毕业,他们各自铺展开人生画卷。
爷爷升入杭州外国语学校,后来落户插队,返杭后成为西湖景区的工作人员。成家后,1983年,儿子出生了。
1986年,卖鱼桥小学被命名为拱墅区实验学校,教育科研成为学校的发展动力,为名校崛起蓄力。
![]()
卖小成为拱墅区实验学校
“1989年我读小学时,校门上就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卖小,一块是实验学校。“爸爸说,记得当时的数学课和其他小学不一样,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比较难,现在回头想想,可能正是实验学校做的教学改革。
爸爸说,这个时候的校园,已经和之前有了改变,“我爸读书时的教学楼,我们还在用,有座育才楼,就是现在湖墅校区的大礼堂。我儿子还经常在那个礼堂参加活动。当时,卖小已有机房,要穿上鞋套才能进去。”
校园在变,高大的银杏树一直都在,他下课常和小伙伴一起捡银杏果。
![]()
小学时,李振航(前排中间)与同学在校园里合影
回想以前,爸爸最难忘的小学老师是数学老师石慧兰。“她对学生严,对孩子严,对自己也很严。”
四年级时,太奶奶回到卖小的校办工厂工作。爸爸放学后,经常留下来等她。“有次路过办公室,我看到石老师在一块小黑板上认真地备课,板书写得漂亮工整。看见有的字没写好,她是擦了写,写了擦。这一幕到现在还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这种态度也一直影响着我,做人做事都要踏实认真。”他说。
教了六年美术的吴朝晖老师也让他感念至今,“吴老师带我们去操场,用透视法画教学楼,还带我们参加绘画比赛,为我后来从事宣传工作打下了基础。”
而卖小重视美育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前几日学校在英蓝中心举办了作品展,1000平方米展厅里陈列着6000多个孩子的近万幅作品,成为一场沉浸式美育行动。
![]()
![]()


当时的班主任是位年轻帅气的男老师
至今已在卖小工作32年
上世纪80年代,卖小校门口有一条50多米长的五彩路,“五种颜色的行道砖铺的,很好看”。这条路上,不仅留下了爸爸李振航的求学足迹,也印刻着妈妈赵一慧的青春回忆。
妈妈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班主任蒋建国——一位年轻帅气的男老师,既当班主任又教语文,在当时让同学和家长都觉得新奇。“蒋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人也幽默,我们都喜欢。”妈妈说。
如今,蒋老师已在卖小工作了32年,现任学校副校长。昨天妈妈在台上介绍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笑声和欢呼声。
![]()
读小学时的赵一慧和妈妈
妈妈的小学生活还有别样乐趣:在乒乓球台下捡西瓜虫,去沙坑里玩沙子。卖小不仅重视美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也格外看重。
“我们每年运动会都在杭三中举办,大家搬着小马扎坐在操场边观看。”妈妈口中的杭三中,后来成了中策职高。而“无体育,不卖小”的理念一直传承至今,前段时间拱墅区运动会上,多位卖小健儿还打破了区纪录。
![]()
2000年,卖鱼桥小学与宝庆桥小学合并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四代人的选择
是对百年教育的最好认可
爸爸和妈妈这两位卖小学子,直到大学才通过共同朋友相识。相同的求学经历让两人心越走越近,而他们相恋期间,母校卖小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节点。
2005年,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开始不断壮大:2008年吉如小学并入,文澜校区(现文澜实验学校)投入使用;2009年香积寺小学撤销建制,成为卖小霞湾校区;此后,文津小学、星澜小学、文汇校区、桃源小学、文润校区相继启用,卖鱼桥小学从一所单体学校,已发展成现代化教育集团,成为拱墅教育南北均衡、优质辐射的生动实践。
![]()
![]()
2016年,儿子李沛言出生。当“选什么学校读书”的问题摆在家庭面前时,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现——卖鱼桥小学。
“当时也有机会去别的学校,但看来看去,还是卖小好。”爸爸说,每天送孩子上学,重回熟悉的校园,仿佛能看到当年的自己,“这种跨越时光的归属感,无可替代”。
![]()
从战乱年代太奶奶的艰难求学,到爷爷奶奶辈收获的温暖与快乐,再到爸爸妈妈在教学改革中成长,直至李沛言在现代化校园里逐梦,这个家庭的四代六人,用80多年的坚守,给卖鱼桥小学的百年校庆送上了最珍贵的礼物。
而卖鱼桥小学的百年变迁,也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私立小学,到公办标杆,再到集团化办学;从手写板书到智慧课堂,从菜园操场到美育展厅,变的是校园环境和教学方式,不变的是“育好人”的初心。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娜
编辑 陈伊
审核 罗祎 邹滢君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