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890元的国际机票,改签费竟要24400元——这相当于原票价的12.9倍。而荒诞的是,消费者若选择退票只能拿回400余元,重新购买同期航班也仅需1800元左右。这组数字对比撕开了机票退改签市场的遮羞布,暴露出某些航司与平台合谋设计的"合法陷阱"。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规则迷宫里的数字游戏
去哪儿网与海南航空的回应堪称行业话术教科书。他们解释改签费需综合"舱位差价、票价差、改签手续费"核算,强调国际航班"情况特殊",所有款项"结算给航空公司"。这些专业术语堆砌起的认知壁垒,完美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为何差价能高达票面价格的十余倍?
![]()
image
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23.5%的消费者遭遇过退票费高于票价的情况。有案例显示,900元的机票退票费达1000元,更有甚者,某平台供应商提供的900多元机票,起飞前退票费竟标价3000元。这些数据印证了天价改签费并非孤例,而是系统性的规则失衡。
![]()
image
信息不对称下的"合法掠夺"
平台与航司的回应中藏着精妙的逻辑陷阱。他们声称"改签与重新购票时价格可能不同",却回避解释:当消费者被迫选择"退票+重买"这种明显更经济的方案时,高额改签费选项的存在意义何在?这就像在超市结账时,收银员告知"现金支付打一折,刷卡原价",却仍将刷卡机摆在最显眼位置。
海南航空关于"国际航班改签费出票即固定"的解释更值得玩味。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票时就被锁定在某个价格区间,即便市场波动导致票价下跌,改签时仍需支付虚高的固定差价。这种单方面定价权,本质上是通过复杂条款将市场风险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监管缺位下的维权困境
中国民航局虽已要求国内机票实行退改签"阶梯费率",但国际航线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航司与平台利用"国际特殊性"的说辞,将不合理收费包装成行业惯例。当消费者质疑时,得到的永远是那句"需凭订单号核查"——这种事后验证机制,恰恰暴露了事前告知义务的缺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责任链条的巧妙切割。平台强调"所有款项结算给航司",航司则暗示"代理平台或含代理费"。在这场踢皮球游戏中,消费者成了唯一的输家。就像那个经典寓言:当两个厨师争论汤太咸时,喝汤的人早已齁得说不出话。
这场24400元的改签费闹剧,实为检验市场公平的试金石。当企业把聪明才智都用在设计规则迷宫而非提升服务时,再动听的"国际惯例"也掩盖不了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或许该有人提醒这些航司:飞机能飞上天,靠的是遵守物理法则而非商业潜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