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
在刚刚结束的湖北省首届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中,由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的“友谊阳光队”勇夺团体一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站着一位默默耕耘十八年的引路人: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创始人陈宇。
![]()
陈宇(右二)带领“友谊阳光队”获湖北省首届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陈老师特别懂我,和她聊过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方向。”在青少年空间的咨询室里,一位曾经封闭内心的少年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转变。11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帮助无数迷途少年重拾希望的陈宇。令人敬佩的是,眼前这位说话温柔、身形娇小的女性,自2007年投身社会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助人第一线,用专业与温暖点亮了无数迷茫的青春。
从社区工作者到专业社工的转型
作为一名湖北大学应用统计与优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陈宇的职业生涯原本与社区工作并无交集。2000年,武汉市江汉区满春街社区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这个契机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刚结婚不久的她,怀着“上班离家近”的朴素愿望报了名。“虽然报了名,但内心其实很忐忑。”陈宇坦言,“总觉得社区工作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担心自己做不好。”就在她犹豫不决时,丈夫奶奶的一句话给了她信心:“她说我平时协助楼栋长管理得不错,把整栋楼的水电费都收得清清楚楚,应该能胜任这份工作。”
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功底,陈宇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的成绩进入最后的居民直选环节。面对“我们这里需要男孩子”的质疑声,她沉着应对,用真诚和务实的回答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最终高票当选。
当选后的陈宇不负众望,她很少坐在办公室,而是整天在社区里走访,深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她创新性地建立了社区文化广播站,在八个片区安装了十多个广播,用声音传递信息、凝聚人心;她带领居民用“今天你家搬几块砖,明天他家捐几块瓷砖”的方式,硬是把一个垃圾场改造成了居民期盼已久的文化广场;她还创办了武汉市第一家青少年心语室,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
![]()
然而,就在社区工作蒸蒸日上时,2007年,34岁的陈宇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她选择辞职,成为武汉市首批专业社工。“多年的社区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好服务,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专业方法至关重要。”陈宇道出了转型的初衷,“我想在专业领域继续沉淀,用更科学的方法帮助更多的人。”
用专业方法点亮迷途青春
转型后的陈宇将工作重心放在青少年服务领域,她始终坚信“优势视角”的力量——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闪光点。
![]()
陈宇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图与案例无关)
“在我帮助过的众多孩子中,有一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陈宇回忆道。2015年,一位奶奶带着12岁的孙子前来求助。这个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因遭受校园排斥而拒绝上学,整日沉迷游戏,不愿与人交流。
面对这个封闭内心的孩子,陈宇没有急于说教,而是选择从细节入手。得知奶奶需要住院治疗,她主动提出帮忙照顾孩子。初次上门遭遇冷遇后,她细心观察到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便以此为契机建立联系。她带着志愿者帮忙整理房间,熬粥带孩子看望奶奶,同时联系学校老师共同关注,安排社工定期陪伴。
在持续的关怀中,转变悄然发生。孩子开始愿意到青少年空间打球、看书,主动剪去留了许久的长发,注重起个人卫生,还主动提出要重返校园。在陈宇的持续帮助下,这个孩子最终不仅完成了职校学业、参军入伍,还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员,因表现突出还曾接受央视采访。“这个孩子真的醒了。”陈宇欣慰地说。
而另一个案例中,因抢劫而接受帮教的少年小华(化名)的转变,更展现出陈宇独特的帮教智慧。小华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提供物质条件却疏于关心,导致他无心向学,与社会不良青年为伍。
在帮教过程中,陈宇设计了一套创新方案:让小华在社工中心“上班”,通过严格控制生活费来切断他与不良圈子的经济联系。在服务独居老人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与价值。得知帮扶的老人子女离世,他想起了早逝的爷爷,从此每周主动上门帮忙。
两个月后,他主动向陈宇吐露心声:“我觉得社工工作很有意义,我也想成为一名社工。”陈宇因势利导,告诉他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受到启发的小华主动要求返校上学。同时,陈宇也说服他的父母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自此,小华仿佛变了个人,主动断了与不良朋友的联系,还和父亲一起购买米和油,亲自送到社区独居老人家中。
“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源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和理解。”陈宇总结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倾诉的出口,更需要被认可、被看见的价值感。”
团队建设与专业服务并进
“社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凝聚一群人。”在陈宇看来,优质的社会服务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撑。2014年,她成立社工机构,如今已发展成28人的专业团队,服务领域涵盖青少年事务、司法帮教、医务社工、精神康复等多个专业方向。
在专业道路上,陈宇始终以身作则。她不仅于2012年考取了中级社工师资格,还获得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并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将园艺治疗创新引入社工服务。这些专业积累也让她在市级金牌调解员大赛中斩获金奖。
陈宇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只要有好点子,每个社工都可以设计自己的项目并付诸实践。”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团队充满活力。如今,青少年空间已成为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为行业输送着新鲜血液。
团队骨干李珊是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2007年,22岁的她作为江汉大学首届社工专业毕业生加入团队,在陈宇的悉心指导下,她如今已成长为高级社工师和高校导师。“陈老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工精神。”李珊说,“她总是充满激情,在困难面前总能找到出路,这种坚持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
在陈宇的带领下,团队打造出一系列品牌服务项目:“小脚丫走武汉”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持续开展100多期活动,通过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观游览,帮助他们认识城市、树立信心;“幸福童行”项目通过慈善义卖、家庭探访等形式,为残障青少年融入社会搭建桥梁;“陈宇关爱明天工作室”提供驻校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全方位服务;与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江汉区人民检察院合作的“心港湾”观护基地,为涉罪青少年提供专业帮教。与此同时,团队的公益项目不断向乡村振兴领域延伸。近年来,陈宇带领团队在湖北省竹溪、麻城、恩施宣恩县等49所乡村小学,陆续建起了音乐室、体育室、科学实验室、儿童乐园等设施,还建立了健康卫生基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让农村基层学校的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2017年,团队还将服务拓展至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领域,参与制定了湖北省该领域首个省级标准。
![]()
这些扎实的工作为团队赢得了诸多荣誉:陈宇个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社工”“湖北省关爱农民工子女先进个人”“武汉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团队培育的“青空志愿者联盟”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机构实施的“希望伴飞”计划被评为省级优秀项目一等奖。
18年的社工生涯,让陈宇对社会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来到我们这里的都是困境中的特殊群体。”她动情地说,“如果他们连我们都不能依靠,还能求助于谁?”
作为曾经的湖北省人大代表,她积极建言献策,将基层声音转化为政策建议。她说:“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十八年来,陈宇陪伴无数迷茫的少年重拾信心,帮助无数困顿的家庭找回希望,正是这些温暖的改变成为她持续前行的动力。“社工工作确实充满挑战。”陈宇坦言,“但我属牛,天生有股倔劲儿。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