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单日新增6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高达31.9亿元人民币。相关案件涉及其旗下多个地方项目公司,包括重庆恒大鑫溉置业、南昌恒腾置业等,执行法院分布于江西南昌、辽宁营口等地,反映出债务问题已从总部蔓延至全国多地项目层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目前,恒大地产集团名下现存被执行人记录已超440条,累计被执行金额突破583亿元。此外,公司还背负大量限制消费令(“限高令”)、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并存在众多终本案件(即法院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
危机根源:高杠杆扩张反噬,流动性彻底枯竭
恒大曾是中国房地产“规模神话”的代表,但其依赖“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在“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迅速失速。自2021年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多次尝试债务重组、资产出售、引入战投,但收效甚微:
- 销售断崖式下滑:2024年全年销售额不足百亿元,不及巅峰期的5%;
- 资产处置困难:优质项目多被抵押,剩余资产难以变现或无人接盘;
- 信用彻底崩塌:供应商、金融机构、购房者集体追债,形成恶性循环。
此次新增的31.9亿执行标的,很可能源于工程款拖欠、金融机构贷款违约、购房者退款诉讼等典型房企暴雷后遗症。
“终本案件”激增:法律程序走完,债权人却拿不到钱
所谓“终本案件”,是指法院穷尽所有执行手段(查银行账户、房产、车辆、股权等)后,确认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只能暂时终结执行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债务消失——一旦发现新财产,可随时恢复执行。
然而对债权人而言,“终本”往往意味着债权实质落空。恒大旗下大量项目停工烂尾,公司账上几无现金,即便胜诉也难兑现。这不仅打击市场信心,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行业警示:房地产“大而不倒”神话彻底破灭
恒大案例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 过去靠借新还旧、预售回款滚动开发的模式已不可持续
- 企业必须回归财务稳健与产品力本质
- 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购房者需重新评估“品牌光环”背后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恒大系仍在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但境内债务化解仍步履维艰。583亿只是冰山一角,若算上担保、表外负债及潜在索赔,总窟窿可能远超千亿。
结语:
31.9亿不是终点,而是恒大危机持续出清过程中的又一个注脚。
当一家曾经的世界500强房企,沦为440余次被执行的“老赖”,
它留下的不仅是烂尾楼,更是对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拷问。
而583亿背后,是无数供应商的血汗、购房者的积蓄,和一个时代的落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