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2日,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公开演讲场合中,出现了一幅极为罕见的画面:在政坛上长期明争暗斗、水火不容的希拉里与蓬佩奥,这对“老对手”竟意外地并肩而坐,且在发言时语气出奇地一致。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特朗普,针对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反对——美国是否打算以“中美俄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设想来重构全球格局。
这对昔日针锋相对的政坛人物,为何会在此刻突然“握手言和”?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逻辑与战略考量?
希拉里在此次场合中指出,她从可靠渠道获悉,五角大楼内部正在悄然酝酿一种全新的战略平衡思路。
按照这一设想,中国将在亚洲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俄罗斯则掌控东欧局势,而美国则选择退回到西半球,收缩自身的战略触角。
在希拉里看来,这种设想本质上是对美国现有全球地位的一种妥协与让步。
![]()
她强调,这并非简单的战略重心调整,而是美国主动将权力拱手相让,其背后所蕴含的风险远比表面呈现的要大得多。
她认为,美国绝不能接受这种“分区而治”的协议,因为这将导致对手在关键区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从更深层次来讲,这关乎美国是否还能在全球事务中保持主导地位、拥有决定性话语权的核心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在部分关键地区的存在感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例如,在东欧事务上,美国的投入逐渐减少;在亚洲地区,其实际行动也日益减少。
![]()
这些变化都在悄然削弱美国原本精心构建的国际网络。
希拉里担心,在特朗普主导的外交方向下,美国正一步步走向“战略收缩”,而这种收缩极有可能为其他力量提供填补空缺的机会。
从希拉里的视角出发,美国绝不能将主动权轻易交给中俄。
她认为,美国过去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主导权,关键在于其在关键区域保持了持续的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不仅依赖于强大的军力,还得益于完善的制度安排。
![]()
然而,如今的问题在于,这种存在感正在被主动削弱,而这无疑将动摇美国的根基。
与希拉里所表达的担忧情绪相比,蓬佩奥的态度则更为直接和强硬。
他向来以坚定的立场著称,此次也不例外。
蓬佩奥罕见地表示对希拉里的判断“几乎完全同意”,他明确指出,美国绝不能接受一个由中俄共同“分担权力”的世界模式。
在他看来,这种模式与美国一贯秉持的全球战略完全背道而驰,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严重挑战。
![]()
此次蓬佩奥与希拉里的“联手”,尽管在外界看来略显别扭,但实质上却反映出两人在维护美国全球地位这一核心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
尽管他们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在对外政策方向上存在一定分歧,但在是否维持美国全球地位这一关键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
对他们而言,即便在实现目标的路线选择上存在差异,但最终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绝不能让美国退回到仅守本土的境地。
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希拉里和蓬佩奥的种种举动,本质上都是在试图维护美国长期以来的那一套价值观,即所谓的“美国霸权”。
他们担心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会动摇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因此不惜暂时搁置彼此之间的恩怨,共同发声反对。
![]()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一直被外界视为“重成本、轻战略”的典型代表。
他强调,美国不能再毫无节制地承担全球责任,尤其是在军费负担和对盟友的支持方面,必须重新计算“回报率”,确保美国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这种思路在美国国内确实拥有一定的支持基础。
许多美国民众希望政府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国内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将大量的资金浪费在海外冲突中。
然而,问题在于,特朗普的做法在执行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和缺乏连贯性。
![]()
他在一些地区突然宣布撤军,例如大幅减少对东欧的军事支持;却又在另一些地方高调部署军力,如在拉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展示,试图通过这种“强硬姿态”来维持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结果:一边是盟友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另一边是对手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持观望态度,整个美国的战略布局显得松散而缺乏章法。
特朗普虽然高呼“美国优先”的口号,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许多政策却逐渐演变成了“美国单打独斗”的局面。
他对北约等传统联盟的态度模糊不清,减少了对共同防御的承诺,却要求盟友承担更多的费用。
这种“只收租不保安”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信誉和形象。
![]()
更为严重的是,特朗普在面对中俄这两个大国时,缺乏一个稳定、一致的战略策略。
他一方面强调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另一方面却在一些关键议题上留有余地;对俄罗斯的态度也是时而示好、时而制裁,这种不连贯的政策让外界难以准确判断美国的底线,也使得美国自身的战略目标变得模糊不清。
在希拉里和蓬佩奥看来,特朗普所推行的战略收缩并非一种理性的调整,而是一种危险的尝试。
他们担心,虽然短期内这种做法可能会使美国减少一些开支,但从长远来看,却极有可能导致美国失去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希拉里和蓬佩奥此次的“联手”,虽然表面上是为了针对特朗普的政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们对美国国家战略方向的一种深深焦虑。
![]()
他们清晰地看到,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逐步衰退。
这种衰退不仅源于外部的激烈竞争,更与美国内部的政治分歧和战略不一致密切相关。
民主党倾向于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国际合作来维持美国的影响力,而共和党中的鹰派则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和强硬姿态来维护国际秩序。
尽管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不愿看到美国沦为一个只能守住自己地盘的国家。
然而,特朗普的出现却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
他的一系列政策打破了美国传统的外交模式,但却未能建立起一个新的、有效的体系。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势不两立的两位美国前国务卿,愿意暂时搁置彼此之间的恩怨,共同发声反对特朗普的政策。
事实上,中俄并没有提出要“分管世界”的设想,但美国内部出现的这种声音,本身就反映出了一种深刻的心理变化。
它不仅暴露了美国对自身能力的重新评估,更揭示了过去那种“全球干预”的信心正在逐渐减弱。
中国方面始终坚定地主张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这种立场与美国长期以来的“非此即彼”的对抗性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面对美国内部的混乱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外界更容易对中俄的“稳步推进”产生关注和认可。
希拉里和蓬佩奥的担心,实际上反映了美式霸权在现实压力下的挣扎与不甘。
而特朗普的策略,则更像是一个正在重新计算成本的老板,试图用更少的资源来维持更多的控制,但这种做法显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希拉里和蓬佩奥的罕见“同框”,并不意味着美国两党从此握手言和,也不代表美国内部已经达成了外交共识。
相反,这更像是美式霸权体系在走到十字路口时的一次“急刹车”。
![]()
他们对特朗普的强烈反对,并非出于简单的政治斗争目的,而是因为他们都深刻地意识到,如果按照特朗普所推行的方向继续走下去,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动权将会越来越少,其国际地位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争论并非是关于谁更热爱美国,而是关于谁更相信美国还能够继续主导世界。
当这样的争论出现在曾经的两个“敌人”之间时,世界所看到的,并非是美国团结一致的信号,而是一个大国在战略焦虑中苦苦挣扎的身影。
![]()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美国的未来走向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命运,也将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希拉里、蓬佩奥与特朗普之间的这场争论,或许只是美国内部战略调整与权力博弈的一个缩影,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