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一条幼儿园“独木桥”,一米三的高度,十来厘米的宽度,下面是人工草坪,没有防护垫。时间停在10月30日上午10点左右。鹤壁的一位妈妈说,4岁的女儿在室外“大运动课”排队时,从这个“独木桥”摔了下来,右肱骨近端骨折。医生建议外固定支具,三个月避免剧烈运动,能保守就保守,必要时再谈手术。
![]()
她给我看诊断:骨折错位10°。她的口气不快不慢,“我们每周都去拍片,盯着恢复。”说到这儿没忍住,“孩子原本11月14日还预约了成都华西医院的胎记手术,全麻受骨折影响,手术延期,机票、药物溢价也都跟着变。”这不是一个家庭能轻松消化的变故,尤其还是独生女,爸妈都在上班,“我现在是带着绑绷带的孩子一起去单位。”
现场的另一段对话,也扎心
家长:“我们要看监控。”
老师:“那片没有照到,是监控死角。”
家长:“教育部门要求是360°无死角。”
老师:“我们带孩子去办公室那段有视频,跌落那个点没有。”
这不是“偶然”,这是“管理”。校园安全没有小事,尤其是学龄前幼儿。
园方态度变化,是这件事争议的源头之一。家长提供录音,她说幼儿园起初承认会承担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表态“愿意负责”。等她把明细列出来——额外的行程损失、药品溢价、机票——园方又话锋一转,称“孩子摔伤与园方无关,是两位老师导致”,还把她移出了班级群。
老师的解释是“园方规定”“保护隐私”。家长的感受很直白:“让我们等回复,忽然就被移出群了。”她去文教体局反映,工作人员回应“组织协商”。她说,“前后沟通过两三次,没有结果。”
这不是简单的沟通不畅。如果园方曾经承诺承担相关费用,后续不应用“群规”和“身份切换”去回避问题。把家长移出群,所谓“保护隐私”,要么有制度依据,要么给出具体替代方案,比如专门对接的单独沟通渠道、书面告知的进展安排。幼儿园不是社交群主,幼儿园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
谁来负责?这话题不回避。
老师的说法很细:两个老师,一前一后;两位女生一起玩,双双跌落;下面是人工草坪;跌落点没有监控;她还补了一句,“当时她要的多了,我们园方也承受不了,我们老师也承受不了,害怕扣工资扣得多。”
家长的焦点也清楚:无监控、无防护垫、老师不在跟前、事发经过不明。她提出“教育局要求360°监控无死角”,这是家长转述,有待相关部门权威认可。
从常识讲,组织幼儿进行高位平衡类活动,安全防护是基础项。防护垫必须有、巡视必须在、人数与项目强度要匹配。在1.3米高的平台让幼儿进行平衡训练,下面没有软垫,这个安排本身就需要被重新审视。具体责任怎么认定,要看现场记录、教学方案、人员安排、设备告警与检查。这部分,得交由教育部门与司法机构依法认定。
进展也要说到位。当地文教体局表示已组织双方协商处理。涉事老师确认,“教育局也介入了,现在双方正在谈呢。”记者多次联系园方负责人,电话未接。家长补充,这是民办幼儿园,在鹤壁有多家分园。她接到通知,下午三方会谈。
老师还说了一个细节,“上周复查骨折错位已经恢复了,已经愈合。”这是真心希望孩子好起来的语气。我们也希望听到更透明的后续:协商结果是什么,哪些费用会列入清单,时间表怎么安排。这件事不该以“沉默”收尾。
费用争议,是协商的难点。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家长说园方起初同意。机票、手术延期带来的药品溢价,是否应纳入损失赔付范畴,得看法律认定与合同约定。我给家长的建议很朴素:所有费用留痕,票据、处方、沟通记录都保存;合理的、因事故直接产生的费用,依法主张;超出范畴的部分,提交给调解或司法途径,由权威认可。
对园方也有建议:别让老师成为“缓冲垫”。学校是组织者,老师是执行者。发生安全事故,园方要第一时间接力,清晰的流程、统一的口径、公开的答复,把情绪成本降下来,把解决方案拿出来。把压力转移到一线老师,既不专业也不公平。
这件事为什么会挑动这么多人的神经?因为它击中了三个敏感点。
![]()
一是孩子太小。四岁,骨折,固定支具,连家长上班都要带着一起。任何人听到,都会心里一紧。
二是环节太多。项目安排、现场看护、设备防护、监控覆盖、事故处理、信息公示——少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把一件小事变成大事。
三是态度变化。最早承诺承担费用,后面说“由老师承担”,再后把家长移出群。态度的反复,比事故本身更容易激化矛盾。这就是公信力。
我愿意直说一句:所谓“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在这里指的是一些幼儿园对“大运动课”的老旧做法,应该更新了。平衡桥不是不能上,防护垫、软包边、体能分级、实时看护,这些是必须配齐的标配。孩子的安全,不是“可以妥协”的项目。
这不是一家园一个孩子的事。很多城市的民办园办学规模扩张很快,分园变多,统一的安全标准是否落地、监控覆盖是否充足、教师配比是否合理,都要问一遍。360°监控不是口号,是要拿录像、拿台账的“硬证据”。监控死角这种说法,不是说明白,是风险提示:这块必须补。
再说沟通。即便为了隐私,把家长移出群,也请同步提供替代方案:专线电话、固定联系人、每次复查的随访安排。让信息能走,矛盾就能解。把事情捂住,矛盾只会发酵。
我也把话放在前面:具体责任认定、有无监管要求、费用是否纳入赔付范畴,有待权威认可。但有些底线不需要等结果才能说清——
最后,还是那句肺腑话。孩子摔了一跤,大家都不愿看到。家长需要一个明确的路径,老师需要一个稳定的保障,园方需要一个负责的态度。把每一项都做好,下一次大运动课,就不会再让人心里打鼓。
你怎么看这件事?你家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大运动课怎么做防护?评论区聊聊,别让讨论止于唏嘘。我们会继续关注协商结果,也欢迎当事各方把最新进展发来。校园安全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一个细节拧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