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蒂芙尼蓝的劳斯莱斯,撞碎的不只是奔驰司机的脊椎,还有普通人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后一丝信任。
悉尼Rose Bay那场凌晨车祸,本该是一起再清晰不过的刑事案件:23岁的杨兰兰酒测阳性、拒绝二次检测、肇事后一度离开现场,导致52岁司机重伤瘫痪。证据确凿,情节恶劣,按常理,早该进入量刑阶段。
![]()
可四个月过去,四次庭审,被告一次都没露面。
更离谱的是,法院居然批准她继续缺席,把审判拖到2026年。这不是司法程序,这是特权阶层的VIP通道。
普通人闯个红灯,都要被罚分扣钱,酒驾更是重罪,轻则吊销驾照,重则入狱。
可杨兰兰呢?豪车清空、公寓搬空、人影不见,却还能在律师一句“公众关注带来压力”后,堂而皇之地躲过出庭义务。法官点头的那一刻,法律不再是天平,而成了可以打折的商品。
![]()
更讽刺的是,她的保释条件里明明写着“每周向警方报到”,可没人知道她到底在哪。
是回了老家?去了海外?还是躲在某个私人岛屿上晒太阳?没人追问,也没人问责。
而那位躺在病床上、可能终身无法行走的受害者,只能眼睁睁看着正义被无限延期。这哪是法治社会?分明是财富说了算的丛林规则。
![]()
有人辩解:澳大利亚司法独立,程序复杂,拖延正常。
可问题是,程序正义不该成为拖延正义的遮羞布。当一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却因被告身份特殊而反复延期,这就不是程序问题,而是系统性偏袒。
近年来,澳大利亚经济高度依赖资源出口,某些外国资本势力早已深度嵌入政商网络。工党政府嘴上喊着“公平正义”,可一遇到涉及“重要关系”的案件,立马沉默如石。他们不怕民众愤怒,只怕得罪金主。
![]()
于是,普通人的伤痛成了可以忽略的“代价”,而权贵的便利,成了必须维护的“稳定”。
杨兰兰案,之所以引爆舆论,不是因为她是外国人,而是因为她的遭遇戳破了一个残酷真相:在澳洲,你的钱包厚度,正在决定你面对法律时的姿态。
富人可以缺席庭审,穷人连保释都难;富人能请顶级律师团队周旋数年,穷人可能因请不起律师而认罪;富人的车祸叫“意外”,穷人的超速,就是“危险驾驶”。
![]()
这种双标,正在毒化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当年轻人看到:撞残一个人,只要有钱有背景,就能逍遥法外,谁还会相信努力和守法的意义?
更可怕的是,这种纵容正在形成示范效应。今天是杨兰兰,明天会不会是另一个“某二代”?当司法失去威慑力,特权就会肆无忌惮。而最终买单的,永远是那些默默交税、守规矩、相信制度的普通人。
有人说,别上纲上线,案子还没判。
可问题恰恰在于,为什么一个本该快审快结的案件,会被拖成马拉松?为什么被告能屡次不出庭?为什么法庭对她的“不便”如此体谅,却对受害者的痛苦视若无睹?
![]()
法律的意义,不仅是惩罚犯罪,更是向社会传递一种信念:无论你是谁,做了错事就要承担责任。可如今,这份信念正在崩塌。
如果连澳大利亚这样的老牌法治国家,都开始为权贵开后门,那这个世界的“公正”将越来越稀薄。
杨兰兰或许终将等到2026年的判决,但那位受害者等不起,公众的信任也等不起。当法律不再一视同仁,再漂亮的民主口号,也不过是虚假的谎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