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国今报
秋冬时节,柳州山野间的野果陆续成熟,紫黑的商陆、诱人的马桑果、形似芒果的海芒果等挂满枝头。然而美景背后暗藏风险,一些市民特别是小朋友,因户外活动频繁、好奇心强、识别能力弱,成为误食野果中毒的高发群体。近期,柳州市已发生小学生误食野果引发呕吐、腹泻的案例,柳州市市场监管局特此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市民及家长如何远离“野果陷阱”。
误食野果的三大风险点
外观易混淆。 不少有毒野果与常见水果外形相似,如马桑果酷似桑葚、海芒果形似小芒果,常难以准确辨识。
接触机会多。 农村学生上下学途中、课外活动时,常在路边、山林及校园周边接触到各类野果。
毒素危害大。 有毒野果多含生物碱、强心苷等毒素,误食后会引发恶心、呕吐、头晕、昏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心脏衰竭或死亡。
误食风险高发的主要原因
认知不足。 儿童普遍缺乏对有毒野果的辨识知识,易将颜色鲜艳的毒果误认为可食用果实,部分儿童还会模仿野生动物的觅食行为。
监护缺位。 农村地区部分家长因忙于农务,对孩子户外活动的监管不足,相关安全教育有所缺失。
环境因素。 秋冬季节野果集中成熟,且部分毒果生长在儿童日常活动区域,进一步增加了接触及误食风险。
多方联动护安全,这些对策要记牢
家长要做好“第一监护人”
加强教育。 明确告知孩子“不认识的野果绝对不采不吃”,讲解桐油果、商陆等本地常见毒果的特征与危害。
落实监护。 叮嘱孩子上下学途中不随意逗留、采摘野果,必要时陪同出行,一旦发现误食需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并及时送医。
学校要筑牢“安全防护网”
开展主题教育。 通过班会、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普及有毒野果的识别知识,结合本地实际案例增强学生防范意识。
加强校园管理。 定期排查并清除校园及周边区域的有毒植物,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引导学生远离危险区域。
部门要当好“安全守护者”
市场监管、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需强化联动协作,在农村地区开展有毒野果排查清理与风险整治工作,并在学校周边、村口等重点区域张贴有毒野果识别图谱及安全提示;同时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积极反映野果安全隐患。
个人要牢记“安全铁规则”
四不原则。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赠送来源不明的野果。
识别技巧。 警惕颜色异常艳丽、表面有奇异斑纹或破损后流出乳白色汁液的野果。
急救措施。 误食后需立即催吐,保留剩余野果样本供医生精准诊断,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南方的秋冬,果蔬繁茂,食品安全更须时刻谨记!让我们共同努力,多一份提醒,多一层防护,共同帮助孩子远离野果中毒风险,守护健康平安的秋冬时光。
来源| 柳州市场监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