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为《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攻坚收官之年,"患者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标尺,更是衔接"十五五"护理规划的关键基石。脱离实际的理论宣讲难以防范临床风险,本文聚焦护理部主任履职核心需求,打造一套"清单化核查+流程化处置"的实战工具体系,助力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一、2025年护理安全核心痛点:十大高危环节深度解析
临床不良事件数据显示,以下10大环节的风险发生率占比超85%,需纳入护理部"红牌预警"监控体系,实行重点盯防:
高危药品管理:涵盖胰岛素、肝素、化疗药物等特殊药品,从存储到使用的全链条均存在剂量误差、标识混淆等风险;
患者跌倒/坠床预防:老年、术后、意识障碍患者为高发人群,环境隐患与评估缺失是主要诱因;
医院内压力性损伤: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患者易发生,骨隆突处护理疏漏是核心问题;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手术、重症监护患者高发,基础预防与药物预防落实不到位易引发严重并发症;
导管相关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呼吸机管路的无菌操作不规范是主要感染源;
围手术期安全核查:术前标识、术中清点、术后交接等环节的信息偏差可能导致严重医疗差错;
患者身份识别与标本管理:特殊患者身份核对困难、标本采集转运混淆易引发诊疗错误;
临床交接班信息遗漏:危重患者病情交接不完整、物品设备状态未明确易导致护理断档;
约束器具使用安全:约束指征把握不当、护理巡视不及时易引发循环障碍或皮肤损伤;
用药安全:静脉输液中的药物配伍禁忌、速度调控不当、外渗处理不及时是主要风险点。
二、落地核心:十大高危环节标准化核查清单
使用说明:本清单适用于护士长每日自查、护理部月度专项督查,采用"是/否"勾选制,"否"项即为风险预警点,需在24小时内启动整改并记录追踪。
(一)高危药品管理核查清单
□ 已制定全院统一的高危药品目录,且目录根据新药引进动态更新
□ 高危药品存放于专用专柜(区),柜体外贴红色警示标识,分类分层摆放
□ 存储环节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双签名",交接班时逐品清点数量
□ 使用时由两名护士携带药品到患者床边核对,确认患者信息与用药指征
□ 每季度组织高危药品使用培训,考核通过率100%,不合格者暂停操作权限
(二)患者跌倒/坠床预防核查清单
□ 新入院患者2小时内完成Morse跌倒风险评估,住院期间每周复评,病情变化时即时评估
□ 高风险患者(评分≥45分)床尾悬挂黄色警示标识,床栏全程拉起,床头放置防跌倒提示卡
□ 患者及家属接受一对一防跌倒宣教,能准确复述"三步起身法"等核心要点并签字确认
□ 每日交接班时检查病房环境:地面干燥无积水、灯光亮度≥200lux、呼叫铃置于患者随手可及处
□ 发生跌倒事件后48小时内召开根本原因分析会,形成改进报告并在全科通报
(三)医院内压力性损伤预防核查清单
□ 新入院高危患者(老年、卧床、营养不良者)2小时内完成Braden量表评估
□ 中高风险患者(评分≤18分)已使用气垫床,骨隆突处粘贴减压敷料,记录使用时间
□ 严格执行每2小时翻身制度,翻身记录单需注明体位、皮肤状况,执行者签字
□ 每班交接班时重点检查骶尾部、足跟等骨隆突处皮肤,发现发红立即干预并记录
□ 高风险患者已由营养师会诊,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每周评估营养改善情况
(四)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核查清单
□ 手术患者术前24小时、卧床≥72小时患者入院时完成Caprini VTE风险评估
□ 责任护士已向患者宣教VTE预防知识,指导正确完成每日3次、每次10分钟足踝泵运动
□ 中高风险患者按医嘱佩戴医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日使用≥8小时并记录
□ 抗凝药物注射时严格核对剂量,选择腹部脐周2cm外区域轮换注射,推注后按压5分钟
□ 每日观察患者下肢周径、皮肤温度,询问有无胀痛感,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五)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核查清单
1. 中心静脉导管
□ 置管前执行手卫生,用2%氯己定醇对穿刺部位进行螺旋式消毒,范围≥15cm
□ 置管过程采用最大无菌屏障,铺盖无菌手术单,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
□ 敷料每7天更换1次,潮湿、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并记录
□ 每日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无明确指征时48-72小时内拔除
2. 导尿管
□ 置管前由医生评估指征,非必要不置管,紧急置管后24小时内补办知情同意
□ 置管时使用无菌导尿包,润滑导尿管前端,动作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 导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翻身时牵拉
□ 普通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尿袋每3天更换1次,无感染时不常规膀胱冲洗
3.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
□ 呼吸机管路每7天更换1次,冷凝水及时倾倒,避免反流至患者气道
□ 每6小时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使用氯己定漱口液,记录口腔黏膜状况
□ 患者保持30-45°半卧位,进食前确认胃内残留量<150ml
□ 呼吸机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过滤器每周更换1次
(六)围手术期安全核查清单
1. 术前核查
□ 由手术医师、护士、麻醉师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部位(标记确认)、手术方式
□ 确认患者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过敏史、输血史等关键信息记录完整
□ 责任护士已完成术前心理疏导,患者焦虑评分≤5分(10分制)
□ 手术器械、耗材、抢救药品准备齐全,灭菌合格,设备性能测试正常
2. 术中核查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区域消毒范围符合规范,器械传递符合无菌原则
□ 麻醉师每15分钟记录1次生命体征,异常波动(±20%基础值)立即处理
□ 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缝合后三次清点器械、纱布、缝针,记录完整
□ 手术标本即时固定,贴好患者信息标签,由专人送检并签字确认
3. 术后核查
□ 患者转运前核对带回药品、引流管数量,转运中由医护共同护送
□ 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手术名称、出血量、引流情况等10项核心信息并签字
□ 术后2小时内完成疼痛评估(NRS评分),评分≥4分时及时给予止痛措施
□ 责任护士已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根据手术类型制定康复计划
(七)患者身份识别与标本管理核查清单
1. 患者身份识别
□ 所有诊疗操作前采用"姓名+住院号"双核对,昏迷患者核对腕带与床头卡
□ 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患者佩戴防脱落腕带,腕带信息与电子病历一致
□ 每月组织身份识别流程培训,考核重点为特殊患者核对技巧
2. 标本管理
□ 标本采集时由两名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标本容器标签,采集后双人签字确认
□ 标本转运使用专用转运箱,冷藏标本温度控制在2-8℃,转运记录完整
□ 发生标本采集错误时,立即重新采集并上报,24小时内完成原因分析
(八)临床交接班信息遗漏预防核查清单
□ 交接班采用"书面+口头+床边"三维模式,重点交接危重患者"五知道"(诊断、病情、治疗、护理、风险)
□ 新入院、手术、危重患者有专项交接记录单,需交接双方签字确认
□ 药品交接包括高危药品数量、近效期药品(<3个月)提醒,设备交接记录运行状态
□ 床边交接时检查患者皮肤、引流管、约束器具等关键部位,发现问题当场确认
□ 每周召开交接班质量分析会,针对遗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九)约束器具使用安全核查清单
□ 约束前由医生开具医嘱,确认存在自伤、伤人等明确指征,排除约束禁忌证
□ 使用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约束目的、预期时间,签订知情同意书
□ 选择专用约束带,松紧度以能伸入1指为宜,约束部位垫软枕保护
□ 每15分钟检查约束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每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活动肢体
□ 每日评估约束必要性,病情稳定后立即解除,记录约束与解除时间
(十)用药安全(静脉输液管理)核查清单
□ 药物调配前核对处方,调配时执行"三查七对",化疗药等特殊药物双人核对
□ 输液前核对患者信息、药物名称、有效期,检查输液器有无漏气、浑浊
□ 输液开始后30分钟内密切观察,记录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 根据药物性质调整滴速(如降压药10-15滴/分),使用输液泵精确控制
□ 输注化疗药、高渗液时使用中心静脉或PICC,穿刺部位贴专用防护贴
三、实战升级:高危环节应急处置标准流程(SOP)
当核查发现"否"项风险点或发生安全事件时,必须严格遵循"处置-上报-分析-改进-追踪"五步闭环流程,实现风险可控、持续改进。以下以高发的"患者跌倒事件"为例,明确详细操作规范。
(一)通用应急处置框架
即时处置:优先保障患者安全,采取初步干预措施,避免风险扩大
分级上报:根据事件严重程度,按规定时限上报护士长、护理部及相关部门
根因分析:组建多学科团队,运用科学方法深挖系统层面漏洞,而非追究个人责任
改进沟通:制定即时整改与长效改进措施,同步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解释
追踪复盘:护理部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将典型案例纳入全院培训教材
(二)患者跌倒事件专项SOP
1. 即时处置(黄金10分钟)
护士立即赶到现场,嘱无关人员撤离,蹲姿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自行站起
呼叫医生到场,共同评估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度,重点检查头部、躯干、四肢有无外伤
若患者意识不清、肢体活动异常,立即平卧制动,吸氧并监测生命体征,准备急救设备
意识清醒且无明显外伤者,由医护共同搀扶至床上,再次评估病情并记录
2. 分级上报(时限明确)
当班护士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书面报告2小时内提交
护士长接到报告后,轻度跌倒(仅表皮擦伤)24小时内通过不良事件系统上报;中度(骨折)、重度(颅内出血)立即上报护理部及医务科
护理部接到重度跌倒报告后,1小时内到达现场指导处置,24小时内上报院级质量安全委员会
3. 根因分析(多学科参与)
护士长在事件发生后48小时内组织分析会,参会人员包括当班护士、医生、康复师、营养师
采用"5Why分析法"追溯根源,示例如下:
Why患者跌倒?→ 夜间自行下床取水杯,脚步不稳
Why自行下床?→ 呼叫铃响后5分钟未有人应答
Why应答不及时?→ 当班护士正在处理另一位患者突发情况,无支援人员
Why无支援?→ 夜间值班人力配置为1名护士负责15张床位,超出合理负荷
Why人力不足?→ 科室未根据患者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值班人力
形成根因分析报告,明确个人、流程、系统三个层面的改进点
4. 改进与沟通(双向落实)
即时改进:为该患者床头放置防滑警示标识,增加巡视频次至每30分钟1次,水杯放置于床头柜伸手可及处
系统改进:护理部重新制定《夜间人力配置标准》,高风险科室按1:8床护比配置,增设应急支援岗;将"呼叫铃应答时间≤2分钟"纳入质控指标
家属沟通:由护士长牵头,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与家属面对面沟通,出示根因分析报告及改进措施,解答疑问并记录沟通内容
5. 追踪反馈(闭环管理)
护理部每周追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持续4周,确认"呼叫铃应答时间"达标率100%
将该案例制作成警示教育视频,在全院护士长例会播放,组织讨论学习
3个月后回顾该科室跌倒发生率,与改进前对比,评估改进效果并形成复盘报告
结语:让安全管理落地生根
患者安全管理从来不是"一次性检查",而是"日常化坚守"。本指南提供的核查清单与应对流程,核心在于将抽象的安全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核查、可追溯的具体动作。护理部主任可结合科室特点调整清单细节,通过"每日自查-每周分析-每月督查"的常态化管理,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次操作、每一次交接、每一次沟通中,真正筑牢患者安全的"护理防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