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当陈熤第一次穿上护士服时曾被质疑:“男生能胜任护士一职吗?”而今,在泰安市中心医院高新院区的神经重症监护室内,历经无数与死神赛跑的日夜,他深信:护理的温度,不在于性别之分,而在于那份永不熄灭的初心与热忱。
![]()
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成为科室里的中流砥柱;在社区健康服务的广阔天地里,他又化身为连接医院与居民的坚固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的现代意义。
重症监护室的“钢铁战
士”:以专业托起生命希望
神经重症监护室的门,是生与死的分界线。在这里,陈熤的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患者瞳孔的变化、心率的波动、呼吸的起伏,都是陈熤眼中不容忽视的信号。
监护仪警报声,是他最熟悉的“冲锋号”。一次夜班,一名因摔伤导致硬膜下出血的患儿被紧急送入。尽管孩子起初意识清醒,陈熤仍坚持每5分钟查看一次瞳孔。两小时后,患儿突发脑疝,他迅速通知医生手术,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在这里,直觉和经验同样重要。”他曾敏锐发现一位老人呼吸异常,建议紧急插管,但医嘱尚未下达,患者突然呼吸骤停。陈熤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持续按压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同事感慨:“他的双眼像是装了雷达,总能提前捕捉到危险的信号。”
![]()
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是男护士的“必修课”。为一名体重200多斤的患者翻身,他咬牙坚持每两小时一次,腰伤复发也未曾停歇;心肺复苏按压最久的一次,持续一个半小时,结束后双手颤抖到握不住筷子。
神经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最需要护理技能和耐心的科室之一。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昏迷,也或许因为意外事故导致的病情,“他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悬而未决,工作时间越久,我们越觉得这是个良心工作,因为我们的很多工作患者家属是看不到的,越是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考验我们的工作能不能做到位。”陈熤说。
社区健康的“摆渡人”:
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2024年1月,泰安市中心医院启动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工程,陈熤作为首批志愿者,主动扛起社区健康服务的重任。从泰前社区到岱庙社区,他的足迹遍布街头巷尾。在医院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工程办公室主任亓琴的带领下,他们定期组织医院教授为社区老人讲解慢性病防治,为居民免费解读体检报告;肿瘤宣传日,团队在盘古天地广场架起义诊台,用通俗的语言传递防癌知识。
![]()
社区与医院间的“最后一公里”,他成了最温暖的纽带。清晨五点,接到社区电话:“陈护士,李大爷出院后咳血反复,能不能帮忙联系一下科室床位?”他二话不说,紧急协调科室、对接医生,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面对居民“看病不知挂哪科”的困惑,他配合团队一起制作医院联系牌,摆放在社区服务大厅,让社区居民就医咨询“一键直达”。
数据无声,却见证着他们的付出:团队从几人壮大至200余人,累计服务报道1200余条,引导患者就诊200余人,协助办理住院130余人。他说:“作为全民健康管理的志愿者,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服务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让每个家庭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安心。”
抗疫战场上的“提灯者”:
用担当诠释南丁格尔精神
如果说重症监护室是陈熤的主战场,那么抗疫前线则是他使命的升华。疫情期间,陈熤以预备党员身份主动请缨支援上海抗疫前线,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无畏的勇气,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在援沪日记中,他写道:“这是一场需要胆量、勇气与细心的战役。我们必须不负使命,给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
回到泰安后,他再度投身方舱医院,持续驻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工作,为患者测体温、发药品、安抚情绪。疫情的特殊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也让自己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性别壁垒的“跨越者”:
以初心书写护理新章
在中国护士群体中,男护士占比不足3%,而陈熤用14年的坚守证明:护理事业从不该被性别定义。他能温柔地为患者喂水喂饭,也能果敢地扛起呼吸机飞奔;他会在社区讲座后帮老人整理衣领,也会在抢救时发出最坚定的指令。
![]()
“护理是科学,更是关于人的艺术。”这句话刻在陈熤的笔记本扉页。从神经重症监护室的精密仪器到社区广场的义诊台,从方舱医院的生死营救到志愿者团队的薪火相传,他始终是那个提灯的人——灯盏里跃动的,是南丁格尔誓言的火种,更是新时代医者的担当。
(通讯员:李元鹏、董晓婷、王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