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国家航天局、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消息,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样品,取得月球科学研究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
![]()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科研团队围绕从国家航天局申请到的3000毫克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赋存三价铁离子的赤铁矿和磁赤铁矿矿物。
![]()
![]()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凌宗成介绍,他们在数千条月壤光谱数据当中找到了赤铁矿的线索,利用电镜微区分析等手段对于矿物的晶体结构和矿物种类进行了识别。最终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当中,首次发现了赤铁矿和磁赤铁矿两种矿物,这是月球氧化作用研究的重大科学突破。
![]()
![]()
月球表面由于没有大气保护且缺乏水,整体处于还原环境,几乎不可能存在强氧化物,就好比一块不会生锈的铁,几乎不可能形成“铁锈”。而科研团队发现的赤铁矿属于高价态的三价铁氧化物,是月球存在强氧化作用的关键证据。
![]()
![]()
研究团队介绍,赤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撞击所产生的中间产物是具有磁性的磁赤铁矿和磁铁矿,它们可能是南极-艾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
![]()
![]()
凌宗成表示,这一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揭开了人类认识月球氧化作用研究新的一页。以往我们都认为月球是还原的,氧化作用往往是受到忽视的。通过这个研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针对月球氧化作用研究的新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
![]()
![]()
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科学进展》,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助力我国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来源:央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