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李昉
编者按: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共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对“智能时代,大学何为”“教育强国,高教何为”的时代之问,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推出系列访谈,聚焦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与大学使命等话题,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思考,凝聚共识。
“第四次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人类步入智能文明时代,技术突破速度前所未有。然而,科技革命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问题,对人类生物属性、社会结构和认知边界的挑战超出了传统认知范畴。”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期间接受访谈时表示。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陈杰认为,它既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拓宽了学习渠道,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一方面,学生自主认知能力提升受到阻碍,思维惰性逐渐显现。AI代写、代学现象增多,即时答案降低了学生深度思考的积极性。学生过度依赖AI,输出内容同质化,思维发散受限,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面临困境,攻克难题的韧性不足。专业知识学习需通过实践和试错积累经验,但AI可直接给出结果,使学生跳过试错过程,导致实践技能薄弱,还使其失去在挫折中培养韧性的机会。”陈杰认为,这种现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提出了全面、深刻的变革要求,培养适应智能文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
面对智能文明时代带来的知识过载,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陈杰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师生关系从传统二元模式向“教师-智能体-学生”三元模式转变,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筛选、辨别知识,形成自主知识体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调整教师知识体系、授课内容和实践育人模式,帮助学生通过创造性学习提升能力。
陈杰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厚基础和强实践方面,不断创新理念、更新内涵,调整比重、优化供给。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上,推进课程项目双驱互融,有序压缩理论课学时,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充分锻炼实践能力,优化传统培养模式。同时,学校着力建设数字化创新知识中心,推出覆盖各学科的知识图谱,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定制培养方案提供平台。
“在创新实践培养上,我们推行‘创中学、学中创’的科研全贯通模式。从大一开始,为学生设置逐级挑战的创新实践项目,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打造开放创新空间。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挑战权威、获取知识。”陈杰说。
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陈杰表示,学生的个体潜能存在差异,培养拔尖人才需格外关注天赋超常、创新潜能突出的学生,为其提供特殊培养路径。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校应解放思想、超前规划,形成从发掘到输送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我们深入研究拔尖人才的目标画像,与全国各类重点中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设院士科普课堂,探索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机制;设立顶尖创新人才班,由院士担任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助力学生6至7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陈杰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