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他们或穿越死亡沙漠,或翻越万年雪山,九死一生,只为奔赴心中的佛法圣地。法显、玄奘、义净,这三位被后世并称的“求法高僧”,用他们的双脚,丈量出了一条文化交流与爱国情怀交织的壮阔之路。在2025年8月15日,由法门寺佛学院主办,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承办,法门寺佛学院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中心与法门寺佛学院佛教文化研究所协办的“佛学院爱国主义教育与新时代僧才培养”座谈会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周玉茹提交论文“求法僧精神与佛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落实”,觉悟号编发其论文部分观点,以飨读者。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支撑三位高僧前行与归来的赤子心。
![]()
佛教经典的传入和翻译是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佛教经典的传入和翻译有印度和西域僧人东来传教和本土求法僧前往求学携带经籍回国两种形式,法显、玄奘和义净并称中国三大求法高僧,他们九死一生,西行求法,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求法动机:促进中国佛教的健康传承发展
求法僧的尽艰辛万里西行,最直接最主要的求法动机是中国佛教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
法显法师“志行明洁,仪轨整肃”,针对当时佛教经典翻译在戒律方面的缺失,他忧心忡忡,“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汉传佛教现存四部广律,有两部都与法显有直接的关联,一部是《摩诃僧祇律》,另一部是《弥沙塞律》。前者是大师从天竺取得,并亲自参与翻译;后者是法显从师子国取得,由稍晚于法显的佛陀什和竺道生所译。
![]()
玄奘大师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土经过数百年的传播,中国化的进程愈加深入,但仍有诸多没法解决的问题,他出家后在各地参访学习,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于是,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佛理真传的信念’,决心西行去印度求法。因未得唐太宗批准,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偷渡出境。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决心赴印求法以解决佛教理论方面所出现的矛盾的精神,本质上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
义净大师西行求法目的也在于求律,想要到天竺求学,已解决中土“诸部互牵”,异说纷纭的问题。
![]()
西行途中对故国的眷恋
求法僧虽然身在在异域,常怀对故国的思念。法显在佛前礼拜时,看到佛像前有商人供养物品中有来自中土所产的白绢扇子,睹物思乡,泪流满面:“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流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正是这种对祖国深刻的眷恋,支撑着他克服路上数不尽的困难,不顾一切带着求得的经籍返回祖国,译经弘法。
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了同时期西行求法的僧人共计11人。除了与他一起从长安出发的慧景、道整、慧应、慧嵬、慧达等人以外,还有他在途中先后遇到的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5人。智严、慧简、慧嵬、慧达、实云、僧景等六人先後中途折返。僧绍随胡僧到厨宾,慧景死於小雪山(今贾拉拉巴德城南边的塞费德科山),慧应死於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佛鉢寺,道整留住中天竺。只有法显一人以过花甲、逾古稀之年完成了这一壮举。
![]()
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原内地因为佛教经典不全,戒律不完善,被视为佛教的“边地”,佛陀诞生弘法的天竺,则被视为圣地。以法显、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大多数求法僧不因祖国是佛法的“边地”而滞留天竺,而是在习得最新的佛教经教后,带着取得的经籍、舍利等回到祖国,译经传法,以毕生所习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服务。
玄奘去往天竺途中,高昌王麹文泰以倾国之富供养玄奘,欲留其在高昌,玄奘不为所动,绝食明志。在天竺,玄奘以其学识和胆气得到鸠摩罗王和戒日王的礼敬,声震五印,荣膺“大乘天”“解脱天”的称号,回到长安后,玄奘婉拒了太宗要求还俗辅政的邀请,献身佛教,矢志不渝,即组织译场,从事佛经的翻译, “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课程,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常常“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文,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
![]()
不仅如此,他在大慈恩寺译经时,还要领导全寺僧众做法事,挤出时间教授弟子。每天晚饭后,玄奘总要抽出二个时辰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弟子们提出的种种问题。入夜以后,在寺弟子纷纷向他请教,他都耐心仔细地一一予以解答和指点。此外,他还常常抽空与寺中大德研讨西方至贤创立的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并关心各地来寺游学的青年僧人。
![]()
历朝对求法僧爱国精神的肯定
太宗和尚在储位的太子李治父子二人为译经作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这两通由书法名家书写的石碑,成为对玄奘大师爱国爱教的最高肯定。公元663年,玄奘的玉华寺圆寂,唐高宗闻讯后罢朝三日,令丧事官给,追赠 “大遍觉” 谥号。送葬那天,长安及周边数百里内,十余万僧俗百姓自发前往送行,“道俗奔丧,号恸盈路”。
![]()
义净大师回国后,女皇武则天亲至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赐予“三藏”之号,安置在佛授记寺,立即投入实叉难陀译场的佛经翻译。到了699年,更是自任译主,独立主持译场,其后的中宗时代,义净随銮回到长安,入住中宗系心已久的大荐福寺翻经院,主持长安译事七年之久。713年圆寂,太上皇李旦对义净的丧事给予最高礼遇,赠与三品鸿胪卿的官职,丧事官给:“赠鸿胪卿,赐物一百五十段,葬事量准例官供。下葬之日,太上皇遣中使吊问,并给羽葆鼓吹一部,加武贲班剑八十人,为义净三藏在延兴门东阁院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典。
![]()
结 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文化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基因。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余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加强对中国佛教历代高僧行谊中爱国事迹(精神)的研究与教学,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讲好宗教界爱国故事”的重要内容。
论文原标题丨求法僧精神与佛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贯彻落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