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舰的灰色身影首次出现在海面,人们的目光一下被吸住,这里不再是旧画面。
三艘航母的队列迅速成型,从辽宁舰的试水到山东舰的成型,再到福建舰用电磁弹射把飞机推向天空,节奏紧凑得像鼓点。
有人拍着栏杆感叹,八万吨的钢铁在浪尖滑行,三百多米的身躯却像轻燕,甲板平直,歼-15甩尾即升,一点蒸汽都不冒。
![]()
新华社随后放出短片,三型舰载机轮番起降,空警-600的圆盘在蓝天下转着,歼-35的轮胎擦出白烟,这几秒把技术实力展得通透。
镜头刚停,一位常混通信圈又爱谈武器的项立刚忽然丢来一句:别只盯着航母,下一步得看海上浮岛,这东西能把百艘航母的作用合在一起。
很多人先是皱眉,后来又觉得有点意思,理由很直白——航母总得加油,浮岛不用。
在他的设想里,海上先铺出一块块钢筋混凝土板,每块规格一致,接口像积木,焊完便能连续加长,想多大就多大。
![]()
面积初定五十平方公里,相当于把一百条甲板拼在一起,跑道不止两条,飞行区多轨并列,起降不排队。
动力问题被他轻描淡写:让洋流带着走,哪个方向水流快,就把模块面转过去,像舵一样改角度。
能源则是核小堆和风机配合,钍盐堆埋在甲板下方,海风吹得涡轮昼夜不歇,连夜航灯都不闪。
有人担心安全,他说防御可以分几层:外侧无人机绕圈,中圈用激光点防空弹,核心处藏着垂直发射井,盖板一掀火焰直起。
![]()
更巧的是成本账。一艘现役航母一年维护要掏十亿元上下,而浮岛的每块模块只值几百万,量产后费用更压得下来。
他举了个粗算例子,把一百个模块扣在海面,合价却不到建三艘新航母,那些钢水泥中国仓库里都有。
再算生活面,淡水可用海水淡化装置,蔬菜靠集装箱农场,鱼虾就在周围大网箱里游,供给能自转不停。
![]()
有人接话,问这么大的家伙动不动就成活靶子怎么办?他说遇袭就把模块分离,各自散开,涂层加海藻,本就混在礁石里,看也难看清。
若真有导弹雨落下,护卫的055远火先顶,岛上雷达四面转,雷束击穿来袭弹头,再不行还可以合拢防护罩,把关键舱室封住。
这种设想听着像科幻,可中国在南海堆沙造岛的工地就在那儿,永兴岛的跑道先例摆着,多年施工早练出精准配沙浇筑的手法。
再说材料,去年中国粗钢产量全球第一,水泥更是独占鳌头,放到海上的体量,与盖一条新高铁差不多。
![]()
通信难题也在缓解,北斗信号已经全球铺开,5G海上基站用气囊铅锚固定,指挥台里的实时画面干净利落。
若要转成民用,舱室可以变酒店,海底可布采矿臂,钴结核、锰块随时打捞上来,运到远处冶炼场继续卖钱。
风浪最凶的季节,模组收拢成环形,中间留避风港,大吨位货轮也能躲进去卸货补给。
这些画面并非即刻就能实现,却让不少技术人员点头,理由是底子到了,接下来的难点反倒集中在规则和成本评估。
海军内部更关心实用,他们已经有了辽宁舰的训练平台,也让福建舰向远海跑,只是每次出动要带一大串补给船,总像长队移动。
浮岛若真出现,相当于在大洋里放下节点,舰艇补给不再全靠本土,巡航半径一下撑开,西太平洋的浪涌也挡不住。
![]()
美国人手里的福特级理论上能无限续航,可每年维护费高到惊人,物资补给也得靠大船队;这里的浮岛却以漂流为主,说走就走,说停就停。
项立刚的朋友戏言,这像在海上下一盘围棋,点子下得多了,线连成网,对手想截断很费功夫。
他把视角再放远:如果在太平洋、大西洋各部署十组,互相卫护,七成海面都会出现中国的浮标航线,在地图上看密密麻麻。
也有人给这计划贴了新名词,可他摇头,说别用玄乎词儿,本质就是漂浮机场,再大也还是块板子,只是它能解决远洋补给的痛点。
谈到钱,他掰着指头算,钢厂的长材一次下订单,船坞流水线切割,半封闭船坞里直接浇筑,人工和时间都可以预估。
测算里,一百块模组加起来的混凝土体量,比珠港口岸的填海工程大,但工期却可能更短,因为不必抽沙,只要下沉定位就行。
军方对新生事物向来谨慎,先要做缩比试验,海工院已经有模型,在水池里摆波浪机反复拍打,漂浮体折射出白光,也没翻。
若真铺开,还需思考后勤链怎样和陆基物流对接,远洋指管怎么稳固,天气数据如何精准送达,这些环节里,通信卫星已把空挡补上。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被视为重要环节,因为浮岛若要高密度放飞,也得用同类技术,多轨并排,压下甲板损耗,几十架同时滑跑不再是口号。
海军近期的又一条重要信息是多艘055批量交接,这直接给未来浮岛提供了护卫核心,112单元随时准备拦截。
陆上生产线还在加速,新一代防空雷达、无人水面艇、续航超过千公里的无人机,都在为一个目标做实验——让海上据点自己看得到、打得出、顶得住。
在这幅拼图里,传统航母依旧重要,三艘常规加一艘在建核动力,足够保障第一岛链的出动频率,浮岛只当补位而不是取代。
项立刚说得直接,未来的关键是谁能把装备和产业挂钩,中国制造的量产能力给了他底气,钢铁出炉,马上就能运到沿海船坞。
一次龙门吊把两千吨模块放进海里,水面荡开白浪,几天后又来一块,像盖房一样,整齐排列,技术员拿着激光仪对缝。
防务圈里议论声多,有人看好,也有人担忧拖累预算,不过大体共识是——只要第一座样板能浮起来,后面的复制就会很快。
项目若顺利,最早落地的地点大概率在南海深水区,那里水深合适,附近又有成熟补给站,实验风险可控。
从产业视角看,这种平台还能拉动配套,海水制氢、电池船、深海养殖都能在一个场景里试验,不用分散去远洋再找码头。
到了那一天,飞机师或许会同时记得两件事,一是自己从福建舰弹出去的那次垂直加速,二是后来在漂浮跑道上起飞时脚下轻微晃动的海浪。
而岸上的人只需抬头看屏幕,就能见到那块移动的“新陆地”在大洋画出缓缓轨迹,时间和距离被改写得悄无声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