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在回看柳州这段普通家门口的监控时,心里浮现的是一组触目惊心的场景:两岁男童独自推门跑出,街口的距离在他脚步的盲区里拉长,守在门口的继奶奶只是看了几眼,转身回屋,顺手将门反锁。孩子没有被拦住,最后在镜头中消失。后来母亲说的“找回来了,很寒心”,其实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无力感——不仅是个体的痛苦,更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在照护边界上的现实困境。
这并非孤例。最近几起类似事件在不同地区层出不穷,折射的不是单一家庭的失误,而是现代生活节奏下“非血缘照护”模式的风险与边界缺失。广东中山、长沙、盐城、北京等地的案例,提醒我们:照看孩子并非简单的“在家有老人就行”,而是需要清晰的职责、规范的培训与有效的监督机制。若以往的传统做法没有革新,就很容易在细节处露出漏洞。
![]()
在柳州的视频中,2岁男童最后被找回,但若没有及时发现,后果难以估量。母亲的公开发声,透露出家庭的分崩离析正在逼近——“准备带孩子离开这个家”这句话,意味着对现状与边界的无奈与决断。
从广东中山到长沙、盐城、北京,事件点的共同点很清晰:家中照护责任更多地落在“继亲、外聘、外代人”等非直系家庭成员身上。可问题并非在于他们的身份,而在于他们是否被赋予了足够的培训、明确的法律责任、以及及时的监督与反馈渠道。
![]()
![]()
这些事件之所以频繁出现,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个体的情绪波动或偶发错误。根本在于三个层面的“缺口”:
第一,边界模糊。非血缘照护与法定监护之间缺乏清晰的界线。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不能再把长期“外聘看护”简单等同于家庭照护的全部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固然重要,但情感并不能代替对儿童安全的专业守护。
第二,培训与准入不足。无论是外聘保姆、继父母,还是社区照护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事故处置流程与应急演练。这不是小事,孩子遇险时需要的是即时、专业的反应,而不是“等一等、看看再说”。
![]()
第三,制度与监督滞后。家政行业的规范、雇佣关系的明确、以及对“看护”责任的法律认定需要更权威的约束与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只有获得权威认可的制度,才能对照护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敦促每一个承担看护任务的人,时刻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
![]()
我认为,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但温暖的港湾若缺乏安全标准,就会变成危险的起点。我们不能让“看护由老人承担”成为一种默认,而应将其视为一种需要持续优化的角色转换过程:情感的力量需要结合制度的约束,才能真正保护孩子的安全。
在柳州事件里,孩子最终“找回来了”,这当然是万幸。但这并不应成为一切的收场。家庭的分工与社会的保障必须同时推进。这一点,不能让公众的关注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而应转化为制度的革新与执行的落地。
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保护儿童最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用获得权威认可的制度设计来确保每一个照护场景都有明确的边界、可追溯的责任、可整改的机会。
结语:温暖的家需要温度和边界共存
孩子的安全不能靠运气。谁在看护、如何看护、在何种情境下需要介入,应该有清晰的答案。对待非血缘照护者,不应让情感成为盲点,应让职业化、制度化成为常态。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温暖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被看见、被守护。
大家怎么看?你认为在家庭照护中,边界应如何明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与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