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起步晚,基础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启动涡扇-10项目,就是后来的太行发动机。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牵头,目标是为军机装上国产心脏。早期遇上材料和加工难题,样机组装后地面测试老出故障,推力刚到10吨级,寿命短得不行。研究团队从合金配方入手,搞了上百次实验,慢慢稳住基本运转,但跟国际差距大。
九十年代末,资金和技术瓶颈压得喘不过气。1995年引进了计算机模拟系统,帮着分析热应力和振动。测试中,叶片寿命才500小时,远比不上国外。工程师们试了钛铝复合材料,熔炼实验堆成山。1998年关键台架试验过关,推力升到11吨,可油耗高。项目组分头开发民用版,攒经验。2000年样机上双发飞机试飞,空中停车两次,赶紧停下来查控制系统。
![]()
新世纪头几年,太行进入定型关口。2002年国家加码投资,建联合实验室,拉来材料和电子专家。耐久测试从1500小时起步,拉长到3000小时。2005年基本型验收,推力12.5吨,但高温下叶片变形多。首批装歼-11B,部队反馈维护频。团队连夜改冷却通道,2007年出改进型。2009年首批部队服役,从进口依赖开始转弯。
可靠性是老大难。2010年针对抗疲劳,加速寿命试验搞起。轴承3000小时就裂,换上新涂层,延长到8000小时。2012年歼-11B大批量列装,演习里机动性不输进口货。2014年单发测试上歼-10原型,高G机动时进气失速,优化系统后2015年解决。2016年歼-10C服役,太行算成熟了,部队摆脱老外掐脖子。
材料进步加速节奏。2018年北京航空材料院出新合金,耐热高150度。用在太行B型,推力13吨。2020年疫情断供应链,本土件比例冲到95%。2022年10月,主轴承疲劳试验破5万小时,甩开早期1500小时远。部队采纳快,装备更新提速。2023年推力超14吨,论文数据接近美军F119。
太行系列覆盖多机型。2023年1月,歼-11B换掉AL-31,用国产型高原起降稳。央视拍歼-10B起飞,确认进口件退役。舰载歼-15 2022年底装抗盐雾版,起飞重量增15%。2024年歼-16和歼-20标准化用扩展型号,后勤简化,备件少一半。产能不限,按需供。
![]()
标准化省事儿。过去进口机混用,维修乱套。2023年起AL-31逐步退,自主率98%。歼-10从2022年批量换,飞时超10万小时。歼-11 2024年高原测,高海拔推力稳。歼-15舰上后,2025年出动率升20%。歼-16长航时作战靠得住。歼-20换后,2025年全域超巡,半径扩。
产业链闭环成形。材料到组装,2024年沈阳主导,协作上百家。2025年出口潜力冒头,几国问技术。维护从每月查,延长季度。部队故障率1%,跟国际顶尖比肩。太行从起步到熟,跨几十年,甩掉高科技独占帽子。
太行成功路径给光刻机启发。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2025年冲50%。上海微电子28nm机投产,科益虹源供光源。DUV市场份额超半。SMIC 2025年测浸没DUV,帮7nm工艺。产业链填空,国望光学镜精度纳米级。
![]()
EUV是硬骨头。ASML垄断,出口限。中国投430亿搞本土EUV。华为和上海微电子合作,2025年第三季试产EUV,用激光诱导放电等离子方案,波长13.5nm。支持7nm,中芯国际9月测,良率升15%。多束曝光系统帮成熟制程,2026年量产目标。
太行从嘲讽到沉默,话题转光刻机。中国光刻从DUV追EUV,预计3-5年自主。2025年进展快,缩小国际差。类似逻辑,高科技壁垒正破。那些早期酸葡萄者,现在该慌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