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叠翠迎贤才,两江潮涌启新程。11月15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涪陵)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涪陵举行。这场以“绿聚山城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高规格盛会,齐聚顶尖专家学者,共话人才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涪陵乃至重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涪陵)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涪陵举行。何乾健摄
大会现场,国家“江河战略”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中心正式授牌,重庆市工业绿效研究中心暨绿色低碳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6大平台同步揭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等5份重磅成果权威发布。一系列务实举措与丰硕成果,彰显着涪陵“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坚定理念,勾勒出“城以才兴、才以城荣”的生动图景,也为重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党管人才立根基构筑聚才“强磁场”
“今日之涪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需要人才、重视人才。”涪陵区委书记黎勇在致辞中道出的心声,正是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极致珍视与迫切期盼。这份期盼,源于涪陵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的深刻践行,更源于党管人才原则构筑的强大人才引力场。
人才工作,规划先行。涪陵区始终将人才工作置于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起“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闭环。《涪陵区2023—2025年人才强区行动计划》《人才队伍提质增效五大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相继落地,精准描绘出“以高层次人才为‘头雁’、产业急需人才为‘强雁’、本土实用人才为‘群雁’”的人才雁阵蓝图,为人才发展指明方向。
机制保障是关键。涪陵创新推行“部门报单、组织审单、定期督单”闭环管理,将人才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分年度制定“第一资源”重点任务清单,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十四五”期间,涪陵人才资源总量从“十三五”末的11.5万人增至19.5万人,净增8万人,增速高达67%,人才密度提升至17.7%,人才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显著增强,一个“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覆盖”的健康人才生态已然成型。
引育并举强队伍激活兴才“蓄水池”
如何让四海英才扎根落户,让本土俊杰脱颖而出?涪陵给出的答案是“引育并举、双轮驱动”,既敞开大门“靶向引才”,又精心耕耘“本土育才”,让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精准引才,方能事半功倍。涪陵告别“广撒网”模式,通过常态化开展人才“大调研大走访大宣讲大提升”活动,动态更新《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转变。
![]()
五大平台在大会现场揭牌。何乾健摄
针对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需求,大会发布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聚焦新能源与储能、节能环保与资源利用、绿色制造与新材料、碳管理与生态环保四大核心领域,明确四大战略性人才引育方向,推出205个战略性引育岗位,面向全球靶向聚才。
“才聚涪州・引雁回巢”专项引才品牌声名远播,每年如期走进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用最大诚意叩响人才之门。数据显示,涪陵年均全职引进硕博人才400余名,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凸显。此次大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院所的十余位知名专家,现场引进紧缺优秀人才110名以上。
本土育才是根本。涪陵着力搭建成长平台,建成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拥有4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摇篮”持续扩容。创新实施“校企双育”模式,推动企业专家“组团式”入校教学,开设“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企、毕业即上岗”的良性循环。
“揭榜挂帅”的用才机制更让人才活力充分迸发。涪陵围绕先进材料、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面向42个关键科技项目张出“英雄榜”。而“涪陵人才”评选与“人才导师工作室”建设,累计培养1000余名创新创业后备军,同样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涪陵经验”。
平台赋能搭舞台打造成才“梦工厂”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质平台的支撑。涪陵深谙“平台聚才”之道,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抓手,为人才铸造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
平台能级持续跃升。涪陵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太极中药创新研究院、涪陵黑猪种养循环等院士工作站陆续建成,重大涪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升级为“国家级”。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家、市级研发平台145家,科技型企业总量达2537家,为人才创新创造提供了坚实支撑。
![]()
“国家江河战略”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中心启动。何乾健摄
此次大会上,国家“江河战略”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中心揭牌成立,作为全国首个聚焦“人才+产业”双轮驱动的实体化载体,该中心将重点开展绿色低碳产业战略咨询、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中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战略研究中心涪陵分中心等5大平台同步揭牌,首次在区域层面构建起覆盖“战略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培养-市场交易”全链条的绿色创新生态体系。
平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成果转化上。涪陵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科创企业”全链条孵化体系,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近五年,累计获批国家和市级科研项目418项,争取资金8587万元,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24项,人才驱动的创新效能持续释放。
优化服务暖人心营造留才“温馨家”
“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各类人才在涪陵安心创业、安身立业、安业发展。”这是涪陵对人才的郑重承诺。秉持“人才至上、服务至诚”理念,涪陵聚焦人才急难愁盼,从政策支持、服务保障、情感关怀等多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打造有温度、有质感、有归属感的人才栖息地。
政策支持不断加码。涪陵整合迭代《涪陵区人才扶持激励若干措施》,兼顾“塔尖”领军人才与“塔基”青年骨干,构建起覆盖人才安居、医疗保健、创业扶持的全要素支持体系。近年来,落实人才待遇及项目支持经费超500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450余万元,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求贤若渴的诚意。
服务保障闭环高效。涪陵区积极承接市级“渝才荟”人才服务平台,联合17个职能部门制定《新重庆人才(涪陵)服务管理办法》,系统集成创新创业、文化出行、政务办理等73项贴心服务。推行“专班+专员”机制,定点联系服务企业200余家、覆盖人才4000余人次,实现人才服务响应率、满意率“双百”目标,持续擦亮“涪陵服务”金字招牌。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夏佳文致辞。何乾健摄
“选择涪陵,不仅因为这里有广阔的发展平台,更因为这里有温暖的人文关怀。”作为土生土长的涪陵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深有感触地说,涪陵人坚韧豁达、求真务实的品格,是家乡在绿色转型道路上奋勇争先的力量源泉。他表示,愿意成为涪陵绿色转型的“最强大脑”和“合作桥梁”,为家乡链接全球顶尖创新资源。
产才融合促发展共谱兴城“新篇章”
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此次大会签约的11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达91.44亿元,呈现出“含绿量”足、“含新量”高、“含金量”大的鲜明特征,正是涪陵“项目+人才”良性互动的生动写照。
![]()
人才代表签约仪式现场。何乾健摄
签约项目中,区外5个项目协议投资26.34亿元,覆盖南川、大渡口等区县,聚焦绿色能源与低碳转型;区内6个项目总投资65.1亿元,占签约总额的71.2%,白涛工业园区2个超50亿元项目将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消纳水平,涪陵高新区3个项目进一步凸显其产业主战场作用。这些项目聚焦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与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高度契合,将与现有1388亿元产值的材料产业形成互补优势,为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注入新动能。
“我们期待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企业家、青年英才加盟涪陵、投资涪陵、选择涪陵。”黎勇的诚挚邀约,代表着涪陵这座山水之城的开放胸襟与发展渴望。在人才的强力支撑下,涪陵必将加速实现从工业大区到制造强区的精彩蝶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写下更加璀璨的“涪陵篇章”。(任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