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推特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的时间线上突然冒出来好多日本网友发的关于中国的推文,而且清一色都是正面内容。这跟我过去十年玩推特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要知道,以前日文推特圈提到中国,那画风可不太友好。
就在上周,一个名叫“上海在住日本人”的账号发了条推文,瞬间火了。他晒出自己的中国工作签证,配文说:“终于在上海找到日语教师的工作了!这里的薪资比东京高30%,而且公司还给交五险一金。”这条推文下面,日本网友的评论清一色都是羡慕和好奇。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条推文居然有超过5000条日本网友的回复。有人问:“中国现在找工作这么容易吗?”还有人留言:“听说上海地铁比东京的还先进,是真的吗?”这种对话在以前的日本推特圈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这种转变从2020年就开始有苗头了。当时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了一条关于捐赠防疫物资的推文,下面突然涌现大量日本网友用中文表达的感谢。一条“特别感谢!让我们合作并遏制冠状病毒!”的评论获得了上万个点赞。这种暖心的互动,在当时的日文推特圈引发了不少讨论。
![]()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日本网络上特别火的“伪中国语”现象。 这东西挺神奇的,就是把日文里的假名全部去掉,只保留汉字,形成一种看起来像中文的表达方式。 比如“冬季休暇実質月曜迄”这句话,中国人大概能猜出意思是“寒假实际就到周一为止”,但其实是地道的日语。
这种“伪中国语”在推特上特别受欢迎,因为280个字符的限制下,纯汉字的表达能传递更多信息。 更妙的是,中国网友看到这种“伪中国语”不但不反感,反而会玩梗回复“君中国语本当上手”(你的中文真厉害)。 这种互动让两国网友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现在日本推特上最火的中国话题,非上海莫属。 随便搜搜“上海旅行”,就能看到一大堆日本博主的vlog。 有个叫“不安仙人”的博主特别火,他拍的“上海便利店试吃”视频在YouTube上有上百万的播放量。 视频里他惊讶地发现,上海的便利店居然能用手机支付,连买瓶水都可以扫码。
![]()
另一个让日本网友惊叹的是上海的地铁系统。 一位刚去过上海的日本上班族在推特里写道:“我在欧美旅游过很多城市,但从没见过像上海这样,把所有服务都集中到一部手机里的地方。 ”这条推文被转发了3000多次,很多日本网友都在下面表示难以置信。
其实日本年轻人对上海着迷是有原因的。 飞上海机票便宜,飞行时间短,最关键的是中国对日本公民实行免签政策。 这对预算紧张的日本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出国旅游的首选。 而且他们在学校课本上就学过上海,现在终于能亲眼去看看这个“亚洲发展案例”了。
美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网红博主栗田拍的一系列中国美食短视频在推特上特别火。 他拍的河南烩面、苏式汤面、广西五色糯米饭,让很多日本网友第一次知道中国菜原来这么丰富。 以前日本人提到中国菜只知道麻辣,现在他们开始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了。
这种转变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多数有学识的日本人都承认日本文化源自中国,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是抹不掉的。 再加上中日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发展顺利,这种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自然会影响民间感情。
疫情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有日本网友在推特上发起过一个讨论:“疫情结束后最想去中国的哪个城市? ”结果上海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超过了首尔、台北和曼谷。 这个投票吸引了上万日本网友参与,评论区成了大型“安利”现场,去过中国的日本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旅行经验。
现在我的推特时间线已经完全变样了。 以前是零星几条关于中国的推文,还大多是负面内容。 现在每天都能刷到日本网友发的中国美食、旅游、工作相关的推文,而且评论区的氛围也越来越友好。 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但确实让人感受到两国年轻人之间的隔阂正在慢慢消融。
有意思的是,就连语言都不再是障碍。 日本网友继续玩着他们的“伪中国语”,中国网友则用“塑料日语”回应,这种有趣的交流方式反而成了两国网友之间的独特纽带。 有时候看着这些跨语言的互动,你会觉得互联网确实让世界变得更小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