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首枚"口径"巡航导弹在基辅夜空炸响时,全世界都以为这将是场闪电战。谁曾想三年过去,俄军累计发射超11000枚导弹,乌克兰的电网仍在运转,地下指挥所持续发出作战指令,甚至还能组织反攻。这场战争彻底撕碎了"导弹决胜论"的遮羞布,更给台海作战敲响警钟。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第一记耳光打在"饱和打击"的神话上。俄军开战首月就发射数百枚导弹,精确打击政府大楼、军用仓库和发电站。但乌军将雷达站装在皮卡车上机动部署,北约提供的"爱国者"系统组成拦截网,让俄军导弹命中率骤降。更致命的是,乌克兰把指挥中枢搬进地铁隧道,将弹药库分散到居民区,用"化整为零"对抗"万箭齐发"。这让人想起台军近年部署的"爱国者3"和自研"天弓3",其拦截能力足以让任何饱和打击计划大打折扣。
第二记耳光抽醒了"基础设施瘫痪论"。俄军2023年冬季集中轰炸变电站,单次齐射上百枚导弹。可乌克兰电力工人顶着炮火抢修,地方政府启动备用发电机,医院用柴油机维持生命支持系统。导弹能炸毁变压器,却炸不垮组织能力。反观台岛,全台建有36座战备电厂,关键设施深埋地下,台北车站地下街可容纳20万人避难。若以为几轮导弹就能让岛内陷入黑暗,未免太过天真。
![]()
image
最痛的第三记耳光来自民心向背。俄军原以为断水断电会让基辅市民跪地求饶,结果适得其反——母亲们在地铁站教孩子认字,志愿者用煤油炉熬制罗宋汤,废墟上的钢琴声反而凝聚起更强抵抗意志。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对民生设施的过度打击,只会把普通民众逼成顽强战士。台海若重蹈覆辙,很可能将岛内"维持现状"的温和派,硬生生逼成"誓死抵抗"的极端派。
俄军的惨痛教训在于,他们始终在用20世纪的战术对抗21世纪的战争。现代防御体系早已不是固定靶标,而是由机动防空、分布式指挥、快速修复网络构成的"九头蛇"。砍掉一个发电站,三天后临时供电就位;炸毁一座桥梁,工兵部队已架好浮桥。这种"打不死的小强"模式,正在台岛加速复制——他们新建的公路战机跑道,分散部署的雄风导弹车,都在演绎着乌克兰式的生存智慧。
当俄军第1000枚导弹落在空荡荡的政府大楼时,战争已变成数学题:一枚巡航导弹价值数百万美元,而乌军拦截成本可能只需几十万美元的防空导弹。同样算法放在台海,我们至少要准备数万枚导弹才能维持持续压制,这还没算上拦截损耗和目标重复打击。俄军打光库存被迫向伊朗买无人机,这个窘境提醒我们:导弹不是金币,不可能无限续杯。
![]()
image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44年德军向伦敦发射上万枚V-1导弹,结果英国死亡率反而下降——民众学会了听音辨位,工厂转入地下生产。八十年后的乌克兰,工程师在防空洞里修复电网,程序员在掩体里维护通信系统。现代社会的韧性远超冷冰冰的爆炸当量计算,这才是台海作战最危险的变量。
俄乌战场用鲜血写就的启示录摆在眼前:11000枚导弹轰不垮一个国家,就像再多的炮弹也炸不沉一座岛。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摧毁多少基础设施,而在于能否瓦解抵抗意志——但若手段过于残酷,反而会锻造出更坚固的抵抗铠甲。台海不是电子游戏,没有"一键清零"的作弊码,唯有综合运用军事压制、政治分化、民生保障的组合拳,才可能打破现代战争的"乌克兰魔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