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藏着一个顶级智慧:懂得"让"的人,往往能赢得更多。
这个"让",不是软弱妥协,而是一种洞察人性、掌控局势的高明手段。
翻遍历史长河,那些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深谙"让"的艺术。他们明白,有些东西,让一让,天地更宽;有些时候,退一步,前路更广。
真正有格局的人,都懂"让"的这三个层次。
第一层:让利不让心,收获的是人心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分封功臣时,主动把最富庶的封地让给邓禹、吴汉等人,自己却选择了相对贫瘠之地。
众人不解,刘秀却说:"得天下者,先得人心。"
果然,功臣们感念皇恩,死心塌地追随,助刘秀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反观同时期的王莽,对财利锱铢必较,处处算计,最终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一个舍得让利,一个紧抓不放,结局天差地别。
现实生活中,有人做生意斤斤计较,宁愿少赚也不让客户占便宜;有人合作时算计分毫,生怕自己吃亏;有人带团队时抠门至极,员工福利能省则省。
![]()
这样的人,表面上没吃亏,实际上输了人心。
格局大的人懂得,让出的是蝇头小利,换来的是长久信任。
商场上,愿意让利三分的老板,往往能留住老客户,口碑相传,生意越做越大;职场上,懂得分享功劳的领导,能凝聚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人际交往中,不在小事上计较的人,朋友遍天下,路越走越宽。
真正的聪明,是看透了"舍小利,得大义"的道理。
第二层:让名不让事,守住的是根基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曹操南征孙权时,手下谋士程昱提出奇策,曹操采纳后大获全胜。
庆功宴上,曹操当众称赞:"此战之功,全在程昱。"
程昱却起身说:"主公运筹帷幄,昱不过献一计耳。"
曹操听后大笑,对程昱更加信任重用。
同样是曹操手下,另一位谋士杨修,才华横溢却处处显摆,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自己聪明。他揣摩曹操心思,抢着表现,最终因"泄露机密"被杀。
![]()
一个懂得让名,一个争名夺利,生死两重天。
你看,有人做了点成绩就到处邀功,生怕别人不知道;有人抢着出风头,恨不得把所有荣誉都揽在自己身上;有人功劳簿记得清清楚楚,时不时拿出来说道。
这样的人,名是争到了,但也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格局大的人明白,让出的是虚名,保住的是实权。
职场上,把功劳归给领导的下属,往往能得到更多机会和资源;团队里,愿意抬举他人的成员,反而能赢得更多尊重和支持;生活中,不争名分的人,往往活得最从容自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真正的高手,都懂得藏锋守拙。
第三层:让一时之气,谋长远之利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魏徵多次当朝直谏,言辞激烈,甚至让李世民下不来台。
有一次,李世民气得回宫就要杀魏徵,长孙皇后连忙劝阻:"陛下贤明,魏徵才敢直言;若杀之,谁还敢进谏?"
李世民幡然醒悟,不仅没有责罚魏徵,反而重赏他,终成"贞观之治"的千古佳话。
对比之下,明朝的朱元璋,因臣子一句话不合心意就大开杀戒,弄得朝堂人心惶惶,人才凋零,为明朝后期的衰落埋下祸根。
![]()
一个让一时之气,成千秋伟业;一个争一口气,失万世基业。
现实中,有人因为一句话不顺耳就大发雷霆;有人为了一点小矛盾就撕破脸皮;有人受了点委屈就要立马讨回公道,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这样的人,气是出了,但也把路堵死了。
格局大的人懂得,让掉的是一时之气,换来的是长远格局。
职场上,能忍下上司的刁难,往往能等到翻身的机会;生意场上,能咽下客户的无理,往往能守住合作的大局;人际关系中,能放下一时的恩怨,往往能收获长久的情谊。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成就一代名将;勾践能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真正的强者,都懂得隐忍和等待。
![]()
《资治通鉴》通篇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那些成大事的人,都不是争得最凶的,而是让得最明白的。
让利,是因为看透了人心比金钱更值钱;让名,是因为明白了低调比出风头更安全;让气,是因为懂得了格局比面子更重要。
这个世界,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靠"争"出来的,而是靠"让"出来的。
当你学会了让,就拥有了掌控人生的主动权。
因为你明白:有些东西,越让,越多;有些路,越退,越宽。
这才是《资治通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