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4 年末,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已占医院总数的 69.23%,但诊疗量仅占全国总诊疗量的 16.5% 左右。这组悬殊的数据,直白揭示了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 —— 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未转化为服务量和行业影响力的对等地位。
背后固然有客观因素:多数民营医院规模偏小,100 张床位以下的机构占比极高,服务能力天然受限。但更深层的症结,在于许多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 “管理硬伤”,这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瓶颈。
管理硬伤:外行主导 + 内耗不断
绝大多数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并非医疗行业出身,当初入局多是看中医疗市场的红利,对医疗行业的专业性、特殊性缺乏本质认知。
在管理团队搭建上,这类医院多倾向于聘请公立医院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员掌舵。但关键问题在于,老板往往对财务、采购等涉及经济利益的 “重点部门” 牢牢把控,美其名曰 “参与管理”,实则是过度干预正常运营。
这种干预直接导致管理团队的 “水土不服”:真正想做事、能干事的管理者,因与老板在经营理念上难以同频,往往选择分道扬镳;而留下的多是善于迎合、“欺上瞒下” 之辈。可当医院运营陷入困境,老板又会频繁更换管理者,导致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缺乏延续性,“朝令夕改” 成为常态。
管理的混乱还滋生了严重的内部内斗。院领导为保住自身位置,常会打压有能力的科主任等核心人才,转而选用 “顺从管理” 的下属。相较于有体制束缚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内斗更为赤裸激烈,进一步加速了人才流失。
人才困局:引不来、留不住、无传承
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民营医院的人才体系始终面临 “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 的三重困境。
早期,民营医院凭借相对优厚的年薪制薪酬,确实吸引了一批公立医院的骨干人才 —— 尤其是那些在体制内未能施展抱负、怀揣职业理想的从业者。此外,也有部分应届毕业生通过校招进入民营医院,成为自主培养的后备力量。
但真正的人才往往有 “傲骨”,对职业环境和发展空间有更高要求。当医院管理混乱、背离当初的职业承诺,这些人才便会选择 “跳槽”。就像 “破镜难圆” 的道理,一旦有了第一次跳槽经历,后续的职业流动便会变得更加频繁。数据显示,民营医院员工流失率普遍在 15% 至 20% 之间,部分医院甚至高达 30%,远高于行业合理水平。
人才的频繁流动,直接导致年轻人才培养断层,医疗技术难以形成有效传承。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 35%,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不足 20%,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都与公立医院存在明显差距。医疗技术水平难以稳定提升,医疗质量自然无法得到可靠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市场洗牌: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为继
回溯民营医院的发展初期,恰逢国内健康需求激增、公立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窗口期,民营医疗作为补充力量迎来了发展机遇。但当时不少老板只盯着短期收入,缺乏长远的品牌布局和战略规划。
如今,医疗市场格局已然改变,行业 “大洗牌” 加速到来。没有核心技术、缺乏品牌根基的民营医院,很难在激烈竞争中分到一杯羹。更现实的问题是,人才吸引力持续下滑 —— 现在已难有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主动从公立医院跳槽至民营医院,流入的多为 “银龄” 人才,青年骨干断层问题日益突出。
要知道,医疗的本质是专业与信任。当民营医院陷入 “管理混乱→人才流失→技术薄弱→患者不信任” 的闭环,想要打破困局难上加难。而那些能在洗牌中存活的民营医院,往往是守住了医疗本质,构建了稳定的人才梯队和规范的管理体系。
尾声:致敬坚守,也盼破局
最后,想向那些在民营医院之间辗转奔波的医疗人才道一声:你们辛苦了!在混乱的环境中坚守职业初心,在频繁的变动中维系专业追求,这份坚持格外难得。也忍不住想问一句:如果有机会,你们还愿意回到体制内吗?
当然,这纯属个人见解,若有不妥,权当笑谈。但仍期待民营医院能早日破解管理与人才的双重困境,真正发挥补充医疗资源的作用,在医疗行业的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