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筷子和刀叉,哪个更高级,浅谈我的个人看法

0
分享至

筷子和刀叉的故事,说起来真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您可能不知道,最早使用刀叉的其实是我们中国人。



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碗保存了四千年的面条,旁边还放着古老的骨制餐叉。这个时间摆在在,就说明中国曾是刀叉的诞生地,但最后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如今世界上,每五个人里就有三个用筷子,一个用刀叉,还有一个直接用手吃饭。这些不同的餐具选择,背后其实藏着东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遗址,出土了一把五千年前的骨质餐叉,它的样子和现在的西餐叉子几乎一模一样。在甘肃的齐家文化遗址,还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骨叉,而浙江河姆渡遗址里七千年前的骨质餐刀,更是把中国人用刀具吃饭的历史推到了新石器时代。

有意思的是,在江苏的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四十多枚骨筷,这说明在古代,刀叉和筷子是长期并存的,并不是谁取代了谁。古书《韩非子》里记载着“纣为象箸”的故事,商纣王用象牙筷子,让大臣箕子感到担忧。这说明在商朝时期,筷子已经不光是吃饭的工具,更成了身份的象征。

为什么中国人最后放弃了刀叉,选择了筷子呢?这就要从饮食的变化说起了。青海喇家遗址那碗四千年前的面条,软软长长的,用刀叉很难处理,用两根细棍却轻松得很。

到了商周时期,烹饪技术大发展,食物都被切成小块,比如西周王室的“周代八珍”,这时候筷子夹取小食物的优势就显出来了。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铁锅让快速翻炒成为可能,中国菜形成了小块的特色。考古发现,战国墓葬里的刀叉越来越少,筷子越来越多。到秦朝统一时,筷子已经基本取代了刀叉。

思想文化也在其中起了作用。周朝的礼仪认为刀叉是凶器,不适合上餐桌。而筷子简单又没有攻击性,正好符合儒家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

就在筷子成为中国主流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用手吃饭。公元10世纪,拜占庭的公主在宴会上用银叉子,客人们都觉得奇怪。教会甚至反对用叉子,说这是对上帝的不敬。整个中世纪,欧洲人主要靠餐刀和手指吃饭,吃完舔手指都很平常。

转机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贵族们发现叉子能保护他们精美的衣袖不被油污弄脏。到了17世纪,法国宫廷把刀叉礼仪推向了高峰,刀叉成了上流社会的标志。

不过刀叉在西方普及得很慢,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才让普通家庭用上了刀叉。西方完成这场“餐具革命”花了近九百年,而这时中国已经用了三千多年的筷子。

筷子不光是吃饭的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标准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六欲。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我们说“一双筷子”而不是“两根筷子”,体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用筷子也要讲究技巧,两根细棍要保持平衡才能夹起食物,上端分开下端合拢,暗合《周易》里“分阴分阳”的宇宙观。用筷子的手势叫“凤眼式”,像打太极一样有韵味。

相比之下,刀叉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理性和实用的特点。用刀叉要双手分工,切割动作直接,反映了西方人习惯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思维方式。

这种差异在吃饭方式上也能看出来。中国人喜欢围坐一桌,共享菜肴,用筷子夹菜,显得亲密团结。西方人则习惯分餐,每人一份,体现对个人空间的尊重。

用筷子其实对健康也有好处。要用到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处肌肉,能延缓大脑衰老。有研究发现,用筷子吃饭的人平均比用刀叉的每顿少摄入52卡路里,因为夹菜的动作自然减慢了吃饭速度,让饱腹感有时间传达。

中国人用筷子的技巧代代相传。战国时期的《礼记》就规定了“饭黍毋以箸”,说明那时候就已经很讲究筷子的用法了。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的餐馆给客人准备公筷,可见古人对公共卫生的重视。明代《菽园杂记》更直接说:“食不共器,当用公箸。”

看过一个实验,中国人平均5秒就能夹起黄豆,而欧美人即使经过训练也要15秒以上。这不仅是熟练程度的差别,更是几千年文化在神经深处留下的印记。

如今全球化让不同的餐具文化也在融合。在纽约的高级餐厅,超过六成的亚洲顾客要求用筷子,因为他们觉得用筷子能更好地感受面条的弹性。而在上海的意大利餐厅,年轻人用筷子卷意大利面,服务员解释说这样不会打断面的筋道。



西方餐饮界也开始研究筷子。英国食品历史学家在复原汉代食谱时坚持用竹筷,发现这样翻烤鹿肉能最好地保留肉汁。德国工程师从力学角度分析,称赞筷子是“最符合人体工学的取食工具”。

环保问题也让人们重新思考餐具的选择。当欧美还在讨论如何改进塑料刀叉时,东南亚国家重新推广用蕉叶包饭的传统吃法,中国外卖平台推出“无需餐具”的选项,鼓励顾客用自备的筷子。一位联合国专家感叹:“当西方还在改良塑料刀叉时,亚洲人早已找到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今天,走进任何一家跨国餐厅,你会看到餐具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上海的法式餐厅,中国年轻人熟练地用刀叉品尝牛排;在纽约的中餐馆,西方顾客自信地用筷子夹起饺子。筷子和刀叉在餐桌上和平共处,就像两条曾经分开的河流,最终汇入了人类共同的文化海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山西狗咬人事件,邻居家的监控帮申某家大忙了!对方轮番上去打砸

山西狗咬人事件,邻居家的监控帮申某家大忙了!对方轮番上去打砸

火山诗话
2025-11-16 08:12:14
如果有人问:你觉得美国好,你为什么不去美国?怎么回答比较好?

如果有人问:你觉得美国好,你为什么不去美国?怎么回答比较好?

翻开历史和现实
2025-11-15 09:03:25
王清海:黄芪和它巧搭配,血管不堵、气血通畅,大小疾病绕道走!

王清海:黄芪和它巧搭配,血管不堵、气血通畅,大小疾病绕道走!

蜡笔小小子
2025-11-16 16:25:55
11 月 19 日起,浦东机场“封卡”第一枪!滴滴挑单司机真的慌了

11 月 19 日起,浦东机场“封卡”第一枪!滴滴挑单司机真的慌了

我不叫阿哏
2025-11-16 15:16:20
欧洲电动汽车教父:中国的混动汽车是一条通往地狱之路!

欧洲电动汽车教父:中国的混动汽车是一条通往地狱之路!

正经的烧杯1
2025-11-14 21:09:14
王中磊破产,携全家搬出庄园住进别墅,老婆愁眉苦脸被迫接受降级

王中磊破产,携全家搬出庄园住进别墅,老婆愁眉苦脸被迫接受降级

王瑄自驾
2025-11-13 20:32:34
日本民众82%支持涉台武力表态 中日军力对决风险下的亚太局势变局

日本民众82%支持涉台武力表态 中日军力对决风险下的亚太局势变局

行者聊官
2025-11-12 16:59:14
火箭3换1追哈登?名宿支招:2新人+添头成筹码,快船不要申京

火箭3换1追哈登?名宿支招:2新人+添头成筹码,快船不要申京

熊哥爱篮球
2025-11-16 11:39:56
最低1℃!广东将迎强冷空气

最低1℃!广东将迎强冷空气

南方都市报
2025-11-16 19:25:37
上海大叔二婚娶95后江苏空姐!给丈母娘单独买房尽孝,46岁拼二胎

上海大叔二婚娶95后江苏空姐!给丈母娘单独买房尽孝,46岁拼二胎

风起见你
2025-11-14 11:44:27
狗主人身份遭曝光后:她说“我家狗命比你家人命值钱”,很有道理

狗主人身份遭曝光后:她说“我家狗命比你家人命值钱”,很有道理

汉史趣闻
2025-11-16 10:22:40
又玩火自焚,日本公开新导弹“瞄准”中国军舰054B,吓唬谁呢?

又玩火自焚,日本公开新导弹“瞄准”中国军舰054B,吓唬谁呢?

起喜电影
2025-11-17 00:42:52
贼心不死!一百年来,日本处心积虑斩断华夏龙脉,破坏中国国运!

贼心不死!一百年来,日本处心积虑斩断华夏龙脉,破坏中国国运!

阿胡
2025-11-16 12:31:27
何超莲窦骁俩人出席卡地亚晚宴时,男帅女美,看着好养眼,好搭啊

何超莲窦骁俩人出席卡地亚晚宴时,男帅女美,看着好养眼,好搭啊

小椰的奶奶
2025-11-15 12:08:43
金鸡奖成“照妖镜”,宋佳被倪萍嘲讽,饺子导演缺席,太多人破防

金鸡奖成“照妖镜”,宋佳被倪萍嘲讽,饺子导演缺席,太多人破防

叶公子
2025-11-16 22:02:12
过于离谱,巴基斯坦走远了

过于离谱,巴基斯坦走远了

寰宇大观察
2025-11-16 00:08:03
两个小药丸儿,一个助硬,一个延时长,在家门口的药店就能买到

两个小药丸儿,一个助硬,一个延时长,在家门口的药店就能买到

中医陈旺医生
2025-11-14 10:43:05
突传死讯!香港知名演员老公在家中离世,坐在轮椅上没了呼吸

突传死讯!香港知名演员老公在家中离世,坐在轮椅上没了呼吸

胡一舸南游y
2025-11-15 13:04:14
笑发财了!莎莎拿亚军全程“离线”,把奖杯放地上发呆萌翻全网!

笑发财了!莎莎拿亚军全程“离线”,把奖杯放地上发呆萌翻全网!

小娱乐悠悠
2025-10-06 12:14:30
全新奥迪A6来了, 长得像“液态金属”超帅,击中年轻人审美!

全新奥迪A6来了, 长得像“液态金属”超帅,击中年轻人审美!

米粒说车唯一呀
2025-11-14 19:30:42
2025-11-17 02:19:00
贱议你读史 incentive-icons
贱议你读史
一个说历史的老腊肉
2935文章数 109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这些获奖摄影作品,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雷军,怒了!刚刚连发多条微博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亲子
健康
家居
本地
公开课

亲子要闻

一分钟教你判断孩子的咳嗽代表什么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本地新闻

沈阳都市圈“冷资源”点燃“热联动” “组团”北上“圈粉”哈尔滨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