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砾飞舞到植被满山,拉萨市柳梧隧道山体周边的巨大变化,离不开一位“土专家”的坚守——格桑卓嘎。她2002年进入自治区林科院,成为一位公益性岗位工人,因勤奋好学,技术过硬,深得科研人员喜爱。
因此,2019年3月受命担任柳梧隧道山体造林绿化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她带领团队把一片沙化严重、建筑垃圾遍地的荒山,变成了进出拉萨的“绿色门户”。
记者:这六年多,这一片变化很大,您的诀窍是什么?
格桑卓嘎:把树当作孩子养。哪棵树长得慢、叶子打蔫,我一看就知道。有时候真急啊,会数落它:“我给你浇了那么多水、松了那么多次土,你还这么不争气。”
最让我“操心”的是一棵青海云杉。刚栽下去那会儿,针叶耷拉着,“像小孩发高烧”。我干脆给它“开小灶”——水勤浇一点、遮阳网加上。一个月后,新芽迸出来,“那一刻我高兴得呀,像自家孩子考了满分,巡山时忍不住拍拍它:‘好样的,没白疼你。’”
过去五年,她和同事们共栽植云杉、沙棘、油松等树种30余万株,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如今,项目区绿化面积已达730多亩。
记者:在植树过程中,您是如何像照顾孩子一样对待每一棵树?
格桑卓嘎:主要还是在栽、护环节上下足功夫,就像我们生养孩子一样。栽的时候验苗“三不栽”:苗木不合格不栽、土壤不改良不栽、水源不到位不栽。栽植时,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工人“三埋两踩一提苗”,确保根系舒展、深浅一致。栽后,每天至少巡山两次,用手电照、用铁锹挖,看土壤墒情、看根系萌发。被工人们笑称“树妈妈”。
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上网查资料、咨询单位技术人员,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最近一次是请教林草局专家,解决了虫害问题。在不断请教中,我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也跟着树一起成长。
记者:在树木日常养护中,您具体采取了哪些细致入微的措施?
格桑卓嘎:种苗子时,我像老师教娃娃一样讲究“因材施教”。挖坑规格根据苗子大小严格掌握:两米以上的苗子,坑深和宽度分别要挖到70厘米;1.5米至1.2米的苗子,坑深和宽度要挖到60厘米;小杯苗则坑深和宽度分别要挖到40厘米。栽植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枝条进行修剪,加羊粪,适时浇水。
日常养护中,我每天至少巡山两次,用手电照、用铁锹挖,看土壤墒情、看根系萌发。遇到在卸车时因剐蹭不小心受伤的苗子,要及时用伤口愈合剂涂抹,并用保鲜膜包裹。
记者:种树护绿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格桑卓嘎:从我个人经历来说,种树中最大的问题是要及时跟上定根水,这个问题正在慢慢解决。在后期管护中,最大的难题是人的责任心。工人没责任心,树就养护不好,也不会听建议。我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先教育好自己的员工,让他们知道:种活一棵树,就等于救活一个生命。人的素质问题教育好是个难题,人团结好了,什么事情都好办。
记者:回望与树打交道的日子,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格桑卓嘎:种树不仅仅是种下一棵那么简单,它象征着我们对地球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期望。有时候在种树劳动过程中累得手脚都感觉不到了,但当我看到之前种下的小苗正慢慢长成一片绿林,就会觉得我们的劳动没有白费,国家的资金没有浪费,会很有成就感。
如今,柳梧隧道山体绿化项目已通过验收,进入精细化管护阶段。格桑卓嘎有了新的目标:把更多高原珍稀濒危植物“请下山、住进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见绿、记得住乡愁”。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站在山顶,望着脚下成排的树木,格桑卓嘎眼里满是光。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