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下旬,庐山的云雾尚未散去,南昌开来的轿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而上。车里的人谁也没想到,一顿“土里土气”的乡味饭,会成为那年会议间隙最暖的一段插曲。
李富春与蔡畅先到,他们被安排在山腰那幢石砌小楼。海拔高、湿气重,但两位湖南人倒觉得像在老家梅雨季。傍晚,窗外虫鸣起伏,蔡畅翻看会议材料,李富春则凝神对着一张江西地图,时不时标注水利工程的规划口子。屋里昏黄台灯,把两人影子拉得极长。
几天后,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与夫人水静抵山。车刚停稳,杨尚奎笑着提了两盅宁都米酒,穿过碎石小径,径直敲开李富春的房门。寒暄中,老友把话题拽回了故地:宁都七里坪。水静补充,说村头那棵老樟如今又粗了一圈,乡亲提起李书记还是满脸光亮。蔡畅听得出神,轻轻应了一声:“那群老表,总惦记人哟。”
会期紧张,讨论议题一桩接一桩。午休时,李富春偶与杨尚奎在山道散步。湿滑石板让杨尚奎不时侧身相扶,二人谈到省里准备启动的新矿区,谈到九江港口扩建,也谈到老乡今年收成不错。忽然,有同志抱怨:“庐山饭菜怪讲究,吃着吃着就忘了庄稼味。”李富春心头一动,回头对杨尚奎说:“尚奎,找个空,咱聚一桌,本地土法做,越土越好。”
“那还不简单,我把兴国老王请来掌勺。”杨尚奎爽快答应。
![]()
这位老王,早年在兴国当过挑盐脚夫,后来因为炊事手艺被红军留了下来。山里流传一句话:“老王盐光炒南瓜,能让人多添三碗饭。”李富春知道这典故,当场笑弯了腰。
转天傍晚,东谷路尽头的小院灯火通明,桌面摆满碗盏:梅干菜蒸腊肉、荷包红鲤煨豆腐、石耳拌山笋,还有最惹眼的炒捞米粉。做法极简单——大锅猪油,葱段呛锅,下粉后撒一把井冈辣椒。一时间油香四溢,远处几名值班警卫也被馋得咽口水。老王抡勺翻炒,汗顺额头直淌,却乐得合不拢嘴。
客人陆续就座。邓公先至,放下军帽笑言:“真香,光闻味儿就知这顿不虚此行。”李井泉、曾希圣随后而入,周总理则在日程完毕后悄然抵达,一身浅色便装,毫无架子。屋檐雨线垂落,竹叶随风晃动,席间却热闹得像过年。
![]()
“当年在瑞金,咱吃的南瓜皮都舍不得扔。”李富春夹起一筷腊肉,语速并不快,却像故事书翻页。邓公接茬:“挑粮上井冈,半路打湿的谷子,一边走一边晒。”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抬手示意厨师再添菜。笑声、筷子碰瓷声、雨点击瓦声相互交织,庐山夜色因此显得格外温柔。
为什么非要“土”一点?原因并不复杂。其一,那些粗粝食材是革命年代的共同记忆,能让久负重任的老同志在紧绷节奏中短暂松弛;其二,李富春始终强调调研务实,怕的就是华而不实,他常说:“味道都变了,心也就悬了。”再者,江西这块红土地欠他和蔡畅一个道别,他想借一餐饭,把自己和这片土地重新系牢。
![]()
不得不说,这顿饭在会场外赢得的共鸣,比任何一场长篇发言都要直接。饭毕,天已黑透,山雾又起。周总理起身道:“各位,该休息了,明天议题不少。”众人依次告辞,李富春拍拍老王肩膀,仅一句“好手艺”便让老炊事员激动得眼圈发红。
后来,李富春曾几次计划赴宁都,均因公务延宕。1961年初夏,他在国务院办公桌上写下“再访七里坪”五字,却被秘书以红铅笔标注“延期”。光阴无声流过,这张纸被他贴在文件夹夹板里,一直没机会抽出来。
1975年9月,李富春病逝北京。讣告传到宁都,七里坪乡亲自发聚在老樟树下,摆上蒸南瓜、烫米酒,照旧的土味,只是再也等不到那位背米下乡的“李书记”了。有位白发老妇抬头问:“他老人家……还回来不?”旁人无言,风过樟叶,哗啦啦响,仿佛远方回应。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