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阿姨今年62岁,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前不久,邻居们聚在一起讨论起健康话题,谁谁最近确诊癌症,谁家老人已经好多年没做体检了,大伙儿议论纷纷。
突然,张大妈拍了拍赵阿姨的肩膀:“你身体咋这么好?好像啥毛病都没有。”赵阿姨笑着摇头,“我也不知道,就是一直这样。”
![]()
社区健康讲座时,有年轻医生悄悄问她:“阿姨,您感觉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健康‘小秘诀’吗?”赵阿姨想了想,说,“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平常爱动动,吃得清淡点,心态好。”可真有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到底为什么有些人不容易得癌症?难道真的全靠运气?肿瘤科的张主任,一线从医20年,总结发现,某些人确实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得癌。
他们的日常习惯、心态和身体,有四个鲜明共同点。这四点,很多人都疏忽了,尤其是第四点,经常被误解。到底是哪四个健康特点,让他们难以被癌症“盯上”?
肿瘤,并非凭空而来。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近40%的癌症完全与生活方式相关——也就是说,环境和行为习惯对癌症风险举足轻重。
![]()
很多人以为,遗传才是致癌“决定因素”,但实际上,遗传因素只占癌症发病的5%-10%,而剩下的90%以上,与后天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
哈佛大学一项纳入接近13万名成年人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有这四类健康习惯的人,整体癌症风险比普通人低,有的甚至可降低多达35%,其中亚洲人群的数据尤为显著。为什么这些人拥有“抗癌体质”?
良好作息、充足睡眠
长期熬夜、睡眠紊乱的人,体内多项免疫细胞活性会下降15%-25%。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每晚睡眠7小时以上、作息规律者,肿瘤发病风险比“夜猫子”低19%。
原因很简单,睡眠足时身体能有效修复细胞、清除损伤DNA,阻止恶变累积。睡前别刷手机,保持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是最基本的抗癌“护盾”。
饮食结构合理,植物性饮食为主
膳食纤维丰富、天然少加工的饮食方式,能显著降低肠道癌、乳腺癌等风险。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坚持每天5种以上蔬果摄入的人,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约23%。而红肉、腌制肉类摄入过多,风险显著升高。多吃豆制品、粗粮、海产品和新鲜蔬果,少吃高盐高油高糖,是中老年人健康饮食的基础法宝。
长期坚持适量运动
哈佛医学院跟踪研究显示,持续每周运动≥150分钟的人,癌症综合发病率可降低29%。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免疫细胞监视能力,三重“屏障”同发力,为健康加分。快步走、慢跑、游泳、广场舞都行,别让身体“生锈”,才不给癌症留机会。
积极乐观、有效管理压力
心理应激情况下,体内应激激素持续升高,慢性炎症反应易导致细胞变异。《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数据显示,高压、情绪波动大的人,癌症发生风险提升13%-36%不等。而积极乐观的人,天然有自我修复力,学会排解负面情绪,帮助维持内分泌和免疫平衡。
简单说,“心情好,免疫力就强”,科学真的支持这一说法。
不少人“体检一切正常”,却因忽视细节而抱憾终身。比如第四个习惯,很多人总觉得“心态变化”对癌症风险影响很小,其实,正是这个常被忽视的小习惯,成为阻止癌症的“最后防线”。遗憾的是,大部分中老年人都低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作息规律,从今晚做起:建议晚上10-11点前入睡,白天有规律活动,避免彻夜失眠。如果实在难以早睡,可以逐步提前上床时间,每晚提早15分钟,逐渐适应。
![]()
合理规划三餐,多蔬果+少加工:每日蔬果不少于400克,红肉每周不超三次,尝试多样食材搭配。烹饪时以蒸、煮为主,减少煎炸和烟熏腌制。
运动量要适中,结合兴趣持续: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左右即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项目。中老年人可散步、打太极、做体操,关键在于“动起来”。
主动管理情绪,定期与亲友交流:压力大时学会深呼吸、倾诉、短时转移注意力,别把情绪闷在心里。心理自助、社区活动、兴趣爱好都能让心情更畅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