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一次微小撞击引发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非同寻常的任务调整。
2025年11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正式通告: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发现细微裂纹,疑似遭遇空间碎片高速撞击,原定载人返回计划即刻中止,转为继续留轨运行并执行专项科学实验任务。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民关注,不仅揭示了太空环境的极端复杂性,更全面展现了中国航天在面对突发险情时强大的应急响应能力与技术自信,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热议的技术案例。
![]()
2毫米碎片引发的任务调整
这场牵动人心的变故,需从2025年4月24日说起——那一天,神舟二十号飞船搭载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由长征二号F遥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为期半年以上的空间站驻留任务。
截至11月中旬,该乘组已在轨连续工作生活超过200天,圆满完成多项空间科学试验与设备维护任务。指令长陈冬凭借此次飞行,成为中国首位累计在轨时间突破400天的航天员,并完成创纪录的6次出舱作业,刷新我国单人舱外活动次数之最。
![]()
按原计划,神舟二十号应于11月5日启动再入返回程序,但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突然宣布任务延期,原因未明,仅透露“监测到异常情况”。
直到11月14日官方通报出炉,公众才得知真相:返回舱前部舷窗玻璃出现蛛网状裂纹,经多轮图像分析、数值仿真与风洞复现实验综合研判,确认其结构完整性受损,无法满足载人安全再入标准。
![]()
这道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损伤,背后却是宇宙级速度带来的惊人破坏力。
神舟系列飞船所采用的舷窗并非普通视窗,而是由三层高强度熔融石英玻璃构成的复合结构,中间嵌有柔性高分子缓冲层,整体厚度仅为15毫米。
其中最外层负责抵御热流与微流星体冲击,中间层承担舱内气压负荷,最内层则作为最后一道生命屏障,保障航天员安全。
裂纹形态呈现典型的中心点辐射式扩展,与地面高速撞击模拟结果高度一致,明确指向一次高能微粒碰撞事件。
![]()
通过轨道溯源比对,科研团队初步判断撞击源来自2018年某颗失效卫星解体后形成的碎片云,尺寸估计在2至3毫米之间。
尽管体积微小如沙粒,但在轨道相对速度高达每秒7公里的条件下,其动能远超常规武器弹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亚男曾指出,一颗直径1厘米的空间碎片所携带的能量,相当于一辆满载的家用轿车以每小时60公里撞向墙壁,足见其潜在威胁。
![]()
三重保障护航天员平安返程
“绝不允许带着已知风险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始终坚持的安全底线。
舷窗作为返回舱防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穿越大气层时需承受超过1600摄氏度的高温烧蚀以及剧烈的气动剪切力。
地面测试数据显示,完整状态下的舷窗可承受每平方厘米1.2吨的压力负载;而出现裂纹后,承载能力下降约四成。虽然仍高于正常返回工况所需强度,但考虑到太空中裂纹可能持续扩展的风险不可控,指挥部果断决定终止载人返回方案。
![]()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早已建立成熟的天地联动应急救援机制。
原定用于下一阶段任务的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已于10月31日发射升空,并在11月1日顺利对接空间站组合体,实现两批航天员“太空会师”。
交接完成后,神舟二十号乘组转移至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为撤离做好准备。
11月14日11时14分,神舟二十一号缓缓脱离空间站,携三名航天员踏上归途,整个过程平稳有序。
![]()
在整个人员转移与返回过程中,航天医学工程团队全程实施精细化健康管理,制定个性化生理监测流程,同步开展心理疏导支持,确保乘组身心状态始终处于最佳区间。
与此同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已完成全系统检查,进入“应急待命”模式,具备10日内快速发射执行紧急救援的能力。
自神舟十二号任务起,中国便确立“一主一备一应急”的三重安全保障架构,每次长期驻留任务均配备双船接力保障,真正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全过程的生命守护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三名航天员在撤离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了返回舱内所有关键数据的备份提取,包括撞击前后传感器记录、视频影像及结构参数,为后续故障归因与设计优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11月14日晚间,神舟二十一号成功着陆于东风着陆场,三名航天员顺利出舱,身体状况良好,标志着此次应急处置取得圆满成功。
![]()
留轨飞船开启全新试验任务
任务变更并不意味着终结,相反,神舟二十号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将作为专用在轨试验平台,继续服役数月,探索前沿技术边界。
工程总体为其量身定制三项核心科研任务,每一项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项是裂纹演化实时监测实验。科研人员已在裂纹区域布设多个微型应变传感器与温湿度探头,持续采集其在真空、辐照、温度交变等极端环境下的形变数据,研究微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规律。
![]()
第二项为新型防护材料空间暴露测试。飞船外壁安装了多种候选新一代舷窗材料样本,涵盖陶瓷基复合物、纳米增强聚合物等先进体系,将在真实空间环境中接受性能考验,为未来航天器视窗选材提供实证依据。
最受瞩目的第三项任务是自主智能返回技术验证。待裂纹状态趋于稳定后,地面控制中心拟指令飞船在无人状态下尝试自主再入返回,全程依赖星载导航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完成姿态调整、轨道修正与热控管理。
![]()
若该试验取得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例受损载人飞船无人自主返回的实践案例,极大丰富航天器应急处置手段,为未来深空探测中的故障自救提供关键技术储备。
此次事件也让“看不见的太空杀手”——空间碎片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目前我国空间站主体及神舟飞船均采用“Whipple”式多层防护结构:外层铝合金溅射板用于提前破碎来袭碎片,中间凯夫拉纤维织物层吸收残余动能,内层铝制壳体维持舱压密封。
这套系统可有效防御直径1厘米以下的微小物体撞击,但本次2-3毫米碎片仍造成可视损伤,说明现有防护仍有提升空间。
![]()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中国空间站已实施三次主动变轨以规避大型危险碎片,显示出轨道环境日益严峻的趋势。
面向未来,更高精度的空间目标监视网络、人工智能驱动的预警系统,以及更轻质高强的新型防护材料,正在加紧研发之中。
一道细小的裂纹,映射出浩瀚宇宙的无情挑战,也折射出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与临危不乱的技术底气。
从快速启用备份飞船,到科学规划失效平台再利用,中国航天用冷静决策与创新思维,将一次潜在危机转化为推动技术跃迁的契机。
太空探索从来不是坦途,每一次意外都是通往成熟的阶梯。
随着神舟二十号留轨试验的深入推进,随着更多尖端防护与自主控制技术的落地应用,中国航天必将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走得更远、更稳,不断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