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航空》杂志11月刊
刊登文章
《苏河驿站:且喜无拘无碍,称意即相宜》
对普陀区苏州河沿岸的驿站进行实地“打卡”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这篇文章
将跟随东方航空的飞机
在世界各地
给各国乘客
留下美好的普陀印象
![]()
苏河驿站:且喜无拘无碍,称意即相宜
文:郜芳琳 图:姚和兴 朱卫军
![]()
笔者的家就在苏州河边,自从步道贯通后,一直是我散步、骑行的首选地。知道苏州河边有驿站,也曾进去休息过,直到有一天突发奇想:何不沿着河岸,去看看每一座驿站的模样?没想到,这一路的探访,收获的远不止风景,更有可感可触的城市温度。
散落在苏河沿岸的驿站,有的深藏在安静的社区腹地,守候着走入生活深处的人;有的是都市喧嚣的休止符;有的是不经意时出现的洁净小公厕。原来“苏河驿站”并非统一名称,而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群落,它们像一颗颗被苏河流水串联起来的珍珠,每一颗都有自己独特的光彩。
![]()
“建筑是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一个媒介。”
—— 清水湾驿站、小花园湾驿站
主创设计师张斌
清水湾驿站位于普陀区苏州河普陀段中点北岸,设计风格现代,与苏州河畔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站在屋顶平台,河对岸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百年建筑尽收眼底,沿岸绿植依次缀满栈道,船只拖着长长的波纹驶过华政湾,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记录着美妙瞬间。
听工作人员介绍,驿站每日开放时间为早10点至晚8点,附近居民常来此闲聊、看书、工作、玩耍,老人偶遇着下棋,孩子偶遇着搭乐高,自得其乐。总有居民意犹未尽,会待到最后一刻才和值班人员一同离开,当驿站灯光熄灭,无数偶遇才最后悄然落幕。
小花园湾驿站毗邻普陀公园,公园里的人走累了口渴了,便会来此歇脚。驿站采用玻璃房设计,坐在里头望向公园,四季轮转会形成不同风景画——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素净。这种通透的设计,拉近了社区居民与自然的距离,也让公园的绿意与清凉延伸至城市空间。
在苏州河两岸,一系列驿站巧妙利用“城市缝隙”,因地制宜地生长出来,与苏州河及周边环境形成和谐共鸣。相对于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快速更新,这些驿站恰如“针灸”,小小节点,却恰到好处激活了区域活力。
![]()
![]()
“很多朋友说,这里是上海最近的远方。”
——驿站甜品店店主
在长征镇街道素有“小外滩”之称的海螺广场,往栈道深处走,shuiiiu水母甜品店散发着香气。这里最初的规划是驿站公厕,但因背后小区居民反对,成就了一次美丽转型。
![]()
甜品店店主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当时我想找个安静的、风景好的地方做工作室。那天正下着雨,眼前是水波涟漪的苏州河,栈道上一个人都没有,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对这片风景的钟情,让他当即决定接下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又因太太喜欢甜品,一个既提供公益服务又卖甜品也兼具办公功能的“驿站甜品店”便应运而生。经过店主精心设计,这个小小空间洋溢着“家”的温暖,开业数月即成为网红,“下雨天来这里感觉像待在海底”“家附近、河边位置、波光粼粼”“这里藏着一个日剧同款的夏天”……网友的评价足见小店之独特:来此是为了美妙空间,也是为了一份饮品甜点,更是为了一段闲适时光。
既提供饮用水、文旅宣传册、医疗箱等公益便民服务,也兼顾商业运营,这就要求经营者在驿站的“公益初心”与“持续收益”之间找到平衡。这类驿站多散布城市角落,面积不大,却成了创意试验田。在这里休憩,没有大型商厦那种目的性消费的压力,也无需面对连锁品牌的标准化体验,取而代之的,是店主独特的审美品味,不期而遇的惊喜,还有如“家门口的家”一般的亲切温馨。
![]()
![]()
“我每周会骑摩托车来待一下午,猫咪打盹,我放空。”
——驿站咖啡馆常客
光复西路立交桥下坐落着一栋奶白色的螺旋形三层建筑,建筑最上层与横跨苏州河的人行天桥相连,这里原本是一处行人通道,而今变身为颇为热门的新泾湾驿站or.so咖啡馆。
店主是一位从事景观设计的青年,到此的第一眼感受是“一见钟情”,建筑与身后环绕的高架仿佛星球与宇宙的关系,旁边的苏州河也化成了银河,改造后的咖啡馆,以奶白色螺旋造型优雅伫立,犹如一块精致的奶油蛋糕。苏河步道跑步的人进来喝点东西,休息一下;女孩们相约来打卡拍照;有人带着电脑在绿植包围中安静工作。最妙的是临水平台。那天,笔者见一位男士带着两只猫,他说每周会骑摩托车来待一下午,猫咪打盹,他放空。凭栏远眺,视野开阔,河景宜人,河面倒映着晚霞与水鸟,恍如邵雍诗中“闲行观止水,静坐看归云”的画卷,城市里也能见自然风景。
![]()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人们习惯了目的明确的消费行为:去商场购物、去餐厅吃饭、去影院看电影。而这些驿站不依赖自然人流,形成了一种“非目的性”消费:散步时偶然发现,回家路上顺便驻足,就像过去街角的杂货店,可以没有任何消费目的去坐坐。这种随意,反而成为了现代都市中珍贵的体验。
“我不会调酒,只把你喜欢的味道混一混。”
——桥洞空间
驿站店员
![]()
![]()
武宁路的桥下空间虽然交通量不大,但噪音不小,桥上繁忙车流时不时带来振动感,与交通噪音成为市井气息的背景。“桥pub”驿站打破了桥洞空间无趣、昏暗的刻板印象,自去年十一月开业以来,很快成了附近居民心中一个特别的存在。白天,酒吧不营业,却始终有人值守,路人需要一杯水、一点食物,都可以推门而入,寻求免费帮助。这份善意并不张扬,如河水般静静流淌。店主说:“我们就想让它成为大家随时可依赖的一个角落。”除了日常的温暖支持,店主还积极创造苏州河特有的运动氛围:每周组织一场公益跑或快走活动,邀请周围居民和运动爱好者沿河锻炼,在运动中重建人与人的联结。另一方面,作为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人士,店主还经常为街道合唱队提供免费指导。歌声与苏州河的流水声,常常交织成柔软的和鸣。
夜晚,桥下即成为一处松弛的第三空间。可以点一杯酒,坐在室内听歌聊天,或者拿着酒杯沿河散步,甚至“借杯而行”,归还无期限。“很多客人喜欢这里,就是因为这份自由,”店主笑着说:“大家工作都很忙,需要一个地方能真正放松下来。”信任,本就应该如此简单,而它正在一点点被累积。这种氛围吸引了许多常客。有人每天下班来点杯啤酒,静静地坐在河边,直到夜深人静才回家——像是一种仪式,也像对一天温柔的收尾。这里不像传统酒吧那样有着明确的目的地属性,而像社区中的惬意居酒屋:临河而建,视野开阔,情绪松弛,更是一次将桥下空间转化为积极城市功能的有益尝试。
![]()
商业,也可以成为一种回馈社区的方式:百姓得到了实质帮助,商家实践了社会责任,社区多了一处温暖角落。“称意即相宜”,这些驿站或许不完美,但正尝试一种新模式:不是政府大包大揽,也不是资本完全主导;不是纯公益,也不是纯商业。它们在寻找一条自己的道路:让城市有温度,让空间有人情,让生活有惊喜。这种微小、美好、松弛的联结,或许正是现代城市最需要的“触手可及的自在”。
(来源:上海普陀文旅)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