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下午,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凌波家庭农场的85亩地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两台刨地瓜机沿着垄沟匀速前进,旋转的刀片将土壤翻开,红皮地瓜随即“列队”而出,破损率不足1%。
68岁的村民王阿伯手持镰刀紧随其后,麻利地将地瓜藤割捆成束,“以前人工挖地瓜,弯腰弓背扛锄头一天最多挖半亩,现在机器一天能挖8亩,我们跟着打工每天也能赚120元!”
![]()
![]()
农场负责人凌紫文介绍,通过机械化采收和品种优化,今年农场地瓜预计总产量超12.5万公斤,总产值可达30余万元,带动当地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田埂另一侧,牛群正在啃食收割后的地瓜藤叶。凌紫文解释说:“这些藤蔓是天然饲料,既能养牛又能肥田,一点不浪费。”
在地头的临时售卖点,10余名村民正围着箩筐挑选地瓜,自行称重扫码付款。“黄金蜜薯甜糯无丝,给孩子做辅食很合适!”村民李阿姨提着刚买的10公斤地瓜,脸上堆满了笑容。
![]()
![]()
凌紫文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大洋村人,曾在外从事鞋类外贸。2025年初,他回到家乡发展农业。“我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陈健民团队来指导,引入滴灌系统和土壤检测技术,实施有机肥及稻草肥,试种了85亩地瓜。
凌紫文指着田垄介绍,农场种植了3个品种,“1亩玛莎莉红薯,亩产3000斤,每斤售价14元;1亩紫薯,亩产2000斤,每斤售价8元;83亩黄金蜜薯,亩产约3000斤,市场价1.5元至2.5元。”
为降低成本,凌紫文今年引入两台刨地瓜机。“一台机器每天成本1200元,抵得上15个工人的效率,人工成本直降60%。”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人工挖一亩地瓜需300元,机械采收仅150元,85亩地就能节省1.275万元。
凌紫文表示,自11月7日开挖以来,已采收近10亩,亩产超1500公斤,“每天都有市民来买,周末最多卖了2000多斤,根本不愁销路!”
![]()
地瓜丰收不仅鼓了农场的腰包,更让村民和村集体受益。大洋村党支部书记戴卿奕介绍,土地流转后,每亩地年租金收入1200元,35名65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在农场务工,日均增收120元。“村财每年还能增收5万元,这笔钱将用于美化家乡、道路拓宽等项目建设。”
“地瓜收完后,我们计划种60亩大葱、40亩大蒜及60多亩五彩油菜花和紫云英,让土地‘四季不闲’。”戴卿奕说,村里将以凌波农场为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打造“一村一品”致富产业链。
记者:黄俊涛 李想 通讯员:李洁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