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东战场传来震撼一幕:在被称为“第二个巴赫穆特”的红军城,约2000名乌军依托残破街巷,与5万俄军展开殊死拉锯。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里,断壁残垣间炮火连天,俄军装甲集群与乌军反坦克小组的攻防战昼夜不停,这座“顿涅茨克门户”的争夺,正成为俄乌战局的新焦点。
红军城的战略分量,决定了它必然成为血战之地。作为乌军在乌东的核心后勤枢纽,这里是东部防线的“补给心脏”,铁路和公路网辐射周边战场,一旦失守,乌军纵深阵地将陷入“断粮断弹”的绝境,俄军则能顺势直扑克拉马托尔斯克等战略要地。
就像当初的巴赫穆特,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乌东战局的主动权,这也是俄军不惜投入25倍兵力围攻的核心原因。
俄军这次祭出了“围点打援”的经典战术,比巴赫穆特战役更具针对性。他们采用“围三阙一”策略,把守军困成“瓮中之鳖”。如今城内乌军不仅后勤断绝、通讯被干扰,连北约援助的价值5亿美元装备都困在仓库里,成了“带不走的战利品”。
与战场绝境形成反差的,是乌方高层“嘴硬到底”的姿态。泽连斯基和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都拒绝承认困境,甚至放出“死战到底”的狠话。
这背后藏着现实考量:红军城的胜负已不只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和外交的“筹码”。若轻易认怂,不仅会引发国内信任危机,还可能让西方质疑其抵抗意志,断了援助来源;硬撑下去,至少能在谈判桌上多一分底气。
但前线的真实情况远比口号残酷。尽管有2000名乌军骨干在死撑,但城内守军总数虽有万余人,却已出现士兵投降现象,士气早已跌入谷底。
俄军则凭借兵力优势稳步推进,用无人机逐个清除乌军火力点,用重炮轰开防御工事,战场天平正持续向俄方倾斜。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经长期战争损耗,兵员和装备补充都已捉襟见肘,很难再组织起像巴赫穆特时期那样的大规模增援。
这场战役的走向,或将影响俄乌和谈的节奏。如果红军城像巴赫穆特那样陷入长期消耗,会进一步拖垮乌克兰的战争潜力;若乌军防线快速崩溃,俄方将在谈判中掌握绝对主动。
对西方而言,红军城的战况也是“援乌与否”的重要参考,一旦守军溃败,欧美内部的“援乌疲劳症”可能会彻底爆发。
2000人硬扛5万大军的悲壮,掩盖不了战局的本质。红军城或许会重蹈巴赫穆特的覆辙,但它的争夺已超越一城一地的得失,成为俄乌双方战略意志的终极较量。无论结果如何,这座城市都将像巴赫穆特一样,被刻在这场战争的记忆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