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真是丈量一座城市民生温度与医疗文明的特殊地方。人老了,病痛总免不了找上门来。我在武汉生活这些年,每月都要穿梭在各个诊室之间,早已成了医院的熟客;在比利时帮着带孙辈,也免不了踏足当地的医院。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生态,就像两面镜子对照着,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牵绊,说到底,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
比利时的医院,预约制简直是“慢工出细活”的代名词,没有预约,压根别想进门。每次按预约时间赶到医院,诊室里都安安静静的,完全没有国内医院那种人声鼎沸的喧嚣,有时甚至显得有些“门可罗雀”。医生和我沟通病情时,总能有充足的时间,细致得像在绣花,从症状问到生活习惯,一点都不敷衍。这种模式下,医生不用像流水线一样疲于奔命,医疗资源分配也显得更均衡,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人文关怀,再也没有“三言两语被打发”的憋屈。当然就诊过程中,我自带了翻译。而且他们医药分开,彻底斩断了药商和医院的利益链,不用担惊受怕被开“大处方”、过度用药,就医费用透明得像一汪清水,心里特别踏实。可硬币总有另一面,预约制的“慢”,在急病面前就成了尴尬。我身边有朋友得非急症,一等就是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就诊,那种煎熬,真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更让人唏嘘的是“有钱无保莫进来”的规则,参保的人能无后顾之忧,可没参保的就被硬生生挡在门外,少了几分医疗该有的普惠温情。但是他们的临床技术比中国就要差多了,如一个割除倒睫毛的手术,比利时仅一个医生会做。
![]()
'再说说武汉的医院,和比利时的“慢”比起来,简直是“快”字当头。作为医疗重镇,武汉的临床技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是疑难病症救治和急诊急救,反应快、技术精,经常性在报端上看到医生在关键时刻为患者抢回生机,特别让人动容。不用漫长预约,急诊患者随到随治,普通门诊也能通过手机、现场等多种渠道快速挂号,这种高效性,让我和身边不少人都受益。更难得的是“有钱无保也能治”的包容性,不管有没有医保,都能得到救治,这才是医疗该有的公益底色,让每个生命都能被尊重、被守护。可武汉医院的“热闹”背后,也藏着不少难言之隐。患者多如过江之鲫,医生常常超负荷工作,我每次就诊,诊疗时间都被压缩得很短,有一次,我慕名挂了一位女专家号,1 7.5元,排上队后,坐下来,专家头都没有抬,哗啦啦开了一长串捡查单。我正要问,只见她喊:下一位!少了几分从容和细致。虽然医药不分的旧疾与过度检测一直在改善,但部分环节还存在的利益关联,偶尔还是会让我对诊疗方案心存疑虑,就像心里扎了根小刺,不怎么舒服。
![]()
细细品来,比利时的医院胜在规范有序、人文关怀浓厚,却输在效率不高、临床经验不足、包容性欠佳;武汉的医院赢在高效便捷、普惠众生,可在精细化服务和制度完善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医疗体系的构建,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比利时的预约制和医药分开制度,就像可借鉴的“他山之石”,或许能给武汉医院的精细化改革提供思路;而武汉医院的高效与包容,也值得比利时思考,如何在规范中多些灵活性和普惠性。
![]()
医疗这条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不管是比利时的“慢节奏”,还是武汉的“快效率”,核心都是为了守护生命健康。我真心希望,两者能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让医疗生态既像春风化雨般温润,又似雷厉风行般高效,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就医路上少些奔波、多些安心——这,就是我心中医疗文明最动人的模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