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契机
站在港大庄月明楼的露台上眺望维多利亚港时,我总会想起本科在西南财大电商实验室里的困惑 —— 当课堂上的商业模式分析遇上实际操作中的数据瓶颈,当传统电商知识难以匹配行业对 “技术 + 商业”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清楚地意识到,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打破认知边界。这便是我留学规划的起点,而香港大学的电子商贸与互联网计算(ECIC)项目,恰好成为了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
![]()
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让我构建了扎实的商科逻辑,但也暴露了技术能力的短板。大三参与跨境电商创业实践时,面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分析,我只能依赖现成工具,却无法理解底层算法逻辑;讨论平台安全架构时,对网络防护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种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的无力感,让我萌生了补充技术知识的想法。而疫情催化下的行业变革更让我坚定了方向 ——2022 年的电商行业早已不是单纯的 “线上卖货”,直播电商的流量算法、跨境交易的数字安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储备。
选择香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作为国际金融与电商枢纽,香港既有成熟的商业生态,又紧邻深圳这个互联网产业高地,无论是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就业,都具备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港大的学术声誉与 ECIC 项目的培养特色深深吸引着我。通过前期调研我了解到,ECIC 项目隶属于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打破了传统电商专业的学科壁垒,既能系统学习网络安全、数据挖掘等硬核技术,又能接触香港版权法、数字转型等商业与法律课程。这种 “技术为骨、商业为肉” 的培养模式,正是我渴望的 —— 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构建一种跨领域的思维方式。
![]()
身边人的经历也让我对港大充满向往。本科直系学姐就读港大同类项目后,成功进入腾讯香港分公司负责跨境电商技术对接,她分享的学习体验和职业发展路径,让我看到了 ECIC 项目与个人职业规划的高度契合。加之香港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国际化的学术资源,以及一年制硕士相对高效的时间成本,种种因素叠加,让我将港大 ECIC 项目定为留学申请的核心目标,也让我在后来的申请波折中始终没有动摇。
二、申请过程
我的申请之路,几乎与 2022 年的疫情防控节奏完全重合,用 “一片狼藉中寻得光亮” 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作为电商专业学生,实习经历和语言成绩是申请的两大核心竞争力,而这两点都在疫情中遭遇了重重阻碍。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四处奔走却屡屡碰壁的日子,反而让港大的 offer 显得愈发珍贵。
大三下学期的 4 月,本是我计划完成雅思考试的时间,为此我已准备了三个月,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听力精练和写作批改。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弹,让考点接连关闭,原本预约好的考试被取消。为了赶在申请季前出分,我抱着资料奔赴周边城市,却一次次在高速路口被劝返,或是抵达后被告知 “需隔离 14 天”。那段时间,我的行李箱永远装着复习资料,手机里全是各地考点的开放通知和疫情防控政策,常常凌晨刷到考点开放的消息,清晨就出发,却往往无功而返。
![]()
直到 8 月,我才在一个临时开放的考点完成考试,拿到了刚过申请线的成绩。为了增加竞争力,我决定再考一次,但接下来的两个月,考试取消成了常态 —— 有时是我所在的区域出现病例,有时是考点所在地有疫情风险。看着港大 ECIC 项目 11 月的申请截止日期越来越近,我不得不调整策略,一边用现有成绩准备申请材料,一边继续抢考位。那段时间,我白天泡在实习单位跟进跨境电商运营项目,晚上回宿舍修改文书、整理成绩单,凌晨定闹钟抢雅思考位,常常在焦虑中睡着,又在梦见考试取消的惊悸中醒来。
申请材料的准备同样充满挑战。ECIC 项目特别看重申请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我需要在文书中突出本科电商专业与项目的契合点,以及自身的潜力。为此,我反复打磨个人陈述,结合创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阐述希望通过 ECIC 项目弥补短板的诉求;同时详细说明对项目课程的理解,比如我计划选修数据挖掘和数字转型相关课程,为未来从事跨境电商技术岗做准备。推荐信则邀请了本科授课老师和创业项目导师撰写,从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背书。
11 月初,在距离截止日期仅剩 3 天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申请材料的提交,港大 ECIC 成为我的第一所申请院校。提交按钮点击的那一刻,我瘫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确认页面,突然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有了意义。12 月底,当邮箱弹出港大的 offer 通知时,我正在隔离酒店里准备期末考试,隔着口罩的呼吸都变得急促 —— 那是疫情阴霾下,我收到的最温暖的礼物。后续虽然也收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的 offer,但基于对 ECIC 项目课程体系和港大学术资源的认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
如今回望申请过程,那些被疫情打乱的计划、反复取消的考试、深夜修改的文书,都成了成长的注脚。而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留学申请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但明确的目标和坚持的勇气,终会在风雨后迎来彩虹。就像我后来在港大选择延毕一样,每一次看似曲折的选择,都是基于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知,而这正是从申请阶段就埋下的种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