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麻绳编织的团扇,如何成为连接千年非遗文化与现代保险服务的桥梁?近日,在江西萍乡举办的“建功新时代”第三届营销创新大赛总决赛上,人保寿险周口中支的作品《执扇芳华匠心端午》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与可复制的客户经营模式,荣获全国二等奖。这一案例,不仅是一次企业营销的创新实践,更是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实现价值转化的生动缩影。
![]()
非遗“活起来”: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赋能
在周口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统麻绳编织技艺传承人李春红的指导下,《执扇芳华匠心端午》将端午民俗、周口文化元素与麻绳编织技艺深度融合。参与者通过亲手制作团扇,既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也在活动中深化了对人寿保险“守护家庭”理念的认同。这种“非遗+客户经营”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营销中单向灌输的局限,以文化体验为纽带,构建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情感共鸣。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动员与市场探索,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而是逐渐融入现代生活、产业与消费场景的“活态资源”。人保寿险周口中支的实践表明,非遗文化与商业活动的结合,不仅能提升品牌的文化厚度,更能通过场景化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创新“用起来”:可复制模式驱动高质量发展
《执扇芳华匠心端午》的成功,关键在于其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易执行”的客户经营活动模板。活动中,非遗技艺的教学与保险服务的讲解同步进行,既降低了传统客户沙龙的成本,又通过文化附加值优化了客户体验。这一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新思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文化赋能或许比价格战更能构筑长期竞争力。
该活动以“改善业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体验”为基准,通过非遗元素的嵌入,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目标。参与活动的客户满意度提升显著,表明文化创新不仅能塑造企业形象,更能直接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动力。
融合“走起来”:非遗与当代社会的双向奔赴
当今社会,非遗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传承断层,二是与现代生活的脱节。而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恰好为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与实践场景。当麻绳编织从作坊走向沙龙,当端午习俗从家庭记忆变为集体创作和文化体验,非遗便在跨界融合中重新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企业也通过文化植入提升了品牌内涵。在消费者日益注重精神需求的今天,单纯的产品功能已难以满足市场期待。而非遗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怀与地域特色,正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筹码。人保寿险的案例证明,文化赋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执扇芳华匠心端午》的获奖,是一次文化、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共振。它告诉我们:非遗的保护不应止于抢救性记录,更需通过创新融入当代生活;企业的转型也不应困于技术或渠道,而需从文化中汲取深度与温度。在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这样的探索值得更多行业借鉴与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