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a communist
![]()
![]()
芸婉笔谈
一个正努力成为不盲从西方社会科学、有独立思想、勇于批评中国文化精英依附性的普通中国学生...
![]()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在全球政治竞争中,能有效掌控欧亚大陆者,方能在全球权力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大国战略的本质在于持久布局,而非短期胜负。”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表象之下的误判:强盛不等于主导,速度不等于格局
当前,许多观察者在评估中国发展时,往往以工业规模、出口份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等显性指标为主要依据。这些指标固然重要,但若因此推断中国已在全球体系中取得主导地位,或认为中美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反转,则明显低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与结构性特征。
在全球权力竞争中,资源、产能与规模固然关键,但制度优势、金融网络、科技壁垒与盟友体系同样构成决定性因素。
因此,若仅以经济总量的接近或一系列指标的领先来判断世界格局的转折,容易陷入阶段性数据带来的错觉。大国竞争并非线性过程,而是典型的结构性较量,涉及长期战略意志、产业体系韧性、国际规则塑造能力等深层变量。理解这些变量,必须将中美关系置于半个世纪的历史坐标中审视。
第一阶段:美国主动接触(1972—2008)——“拉中制苏”的体系性战略部署
从尼克松访华到中国加入WTO,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基调是“接触与塑造”。其战略目标是将中国纳入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通过制度渗透、资本流动与价值观扩散,使中国成为全球化链条中相对可控、与美国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的生产型国家。在这一时期,美国在战略上将中国视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同时寄希望于通过长期接触促成中国的制度趋同。
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的现实是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与产业基础薄弱。在此背景下,中国选择在开放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通过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与建设全国性产业网络,逐步奠定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始终保持制度自主性,避免了金融命脉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被外部力量完全控制。这种“引入—吸收—自主”的路径,使中国逐步偏离了美国设定的角色定位。
第二阶段:美国警觉与战略反击(2008—至今)——结构性竞争全面浮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中美力量对比变化的关键节点。在这一事件中,美国遭遇重创,而中国凭借产业链韧性与宏观调控能力保持稳定,从而强化了外界对“中国模式”的重新认知。随后的十年,高铁、核电、互联网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在若干领域取得结构性突破,美国产业界与政界对中国的战略预期由“伙伴”转变为“潜在对手”。
因此,自2012年之后,美国对华策略逐渐转向系统性压制,包括贸易战、科技封锁、供应链重构、金融限制与海上军事施压等多层面手段。同时,美国努力重建盟友体系,通过拉拢日韩、欧盟、印度、澳大利亚等力量形成“对华包围圈”。这一阶段标志着中美关系从以往的“合作—竞争”状态转变为“竞争—对抗”为主体的结构性博弈。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采取了稳健而系统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中国加速推进技术自主化、产业链韧性建设与内需体系扩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金砖合作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巩固多边合作网络,以应对美国推动的战略孤立。中国在此阶段强调的是“稳态抗压”而非短期对冲,保持战略定力,为未来可能的格局重塑争取时间与空间。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的初步显现——在关键环节重塑主动权
当前正在展开的,是中国在若干关键战略领域重建主动权的阶段。科技领域的突破是这一阶段的核心标志,中国通过光刻机、国产GPU、操作系统、数据库、卫星互联网、AI算力基础设施等布局,逐步削弱西方在关键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体系性产业安全的重构。
金融领域同样出现结构性变化。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贸易去美元化趋势已经出现,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体系持续深化,这些都在逐步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秩序中的影响力。在供应链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电动车出海与中东和东南亚产业链重组,逐步构建更广范围的产业网络。在外交与全球治理方面,中国参与地区冲突调解、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规则重构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具有显著特征——行动低调,却指向深层结构;节奏稳健,却不断积累势能;并非“反制式应急”,而是“体系式构建”。中国的每一步都指向未来国际结构的长期重塑,而非短期战术博弈。
大势观察:国际权力结构进入历史性转折时刻
中美竞争已经超越传统的双边关系范畴,成为全球权力结构转型的关键变量。当前的竞争不是对既有体系的破坏,而是对全球治理模式的重新分配。中国并非寻求推翻现有秩序,而是希望构建更加均衡、多元与可持续的全球治理架构。这一目标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相吻合,也得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响应。
因此,理解中美关系的本质需避免情绪化倾向,也不能以短期摩擦衡量长期趋势。美国的频繁施压体现的是体系焦虑,而中国的稳健推进体现的是长线战略。全球格局的重心正在发生方向性转移,这一过程不可逆,但节奏并非外界想象中的激烈震荡,而是渐进、稳步、深层的结构调整。
结语:棋局中盘,关键十年——规则之争将决定未来
这场跨度半个世纪的大国竞争,目前正处于中盘阶段,远未到最终定局。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将是规则竞争、体系竞争与战略耐力的综合考验。要赢得未来,不在于一时的技术突破或个别领域的领先,而在于能否构建并主导一套影响全球经济、科技、金融与治理的规则体系。
真正的大国竞争从不是短线冲刺,而是长期复利的战略展开;不是通过口号取胜,而是通过体系塑造奠定格局;不是以局部胜负论英雄,而是以结构塑造看未来。
在这场仍在进行中的大棋局里,中国的关键任务是保持节奏、深化布局、稳守底线,并在适当时机推动结构性突破,最终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取得关键性地位。
![]()
苏芸婉
![]()
02年生人,蛋蛋后一枚。步履踏过祖国东南北, 阅尽琼楼璀璨,也览尽鸡犬桑麻、千里平畴。
孤身环行中国,于行迹中碰撞真实,于笔端下记录真实。以步履丈量山河,以文字支撑前行,行行写写,写写行行。
曾蜷身桥洞下感怀家国,也曾指点舆图议政山河。乐读奇书,喜交奇友,志创奇事。初心未改,赤诚犹在。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