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正在逃避传统恋爱,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更令人窒息的关系。
“我们做尽了一切亲密的事,却不是恋人。”这成了当下不少年轻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宣称不想谈恋爱,却渴望陪伴;他们拒绝承诺,却期待专一;他们在身体上亲密无间,却在情感上保持距离。这种新型关系正在都市年轻人中蔓延,像一场无声的瘟疫。
什么是情境关系?
情境关系指的是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爱情、浪漫、陪伴与性,但因缺乏承诺而始终未能走到“恋人”这一步。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电影作品里的一些角色关系,他们交流情感,发生性关系,但不干预彼此的日常。
在陌生人交友平台上,不少用户在个人简介上添加了情境关系的标签,希望以更少的压力发展关系。
随着社交媒体上情境关系讨论帖的增多,算法推送和网络社区正成为这种新型关系的孵化器,助推其在年轻群体中的探索和普及。
![]()
年轻人为何选择情境关系?
表面上的轻松自由固然吸引人。许多年轻人认为传统恋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磨合和经营,束缚感强。
有学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家活在表层,太累了,也不愿意去追求深沉的东西。连投资也讲‘轻资产’,人际关系是浅层交往,亲密关系也变成了临时性状态的伴侣。”
在这个格外注重功能效率和实用性的时代,人们害怕投入、担心受伤,希求用最低的成本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也有人选择这种关系是出于情感创伤后的需要。一些刚结束恋情的人偶然刷到了相关的帖子,认为这种情感模式非常适合自己的状态——既不想孤独,又希望把注意力放回自我成长上。
有些人很快与社交平台认识的人开始了这段关系。聊天中,他们坦诚交换了各自的需求和现状:一方因早年感情受创,对正式关系持怀疑态度;而另一方则刚结束长期恋情,想要不受约束的陪伴。两人可以说一拍即合。
一些人之所以选择情境关系,是想满足“生理需求”和“情感陪伴”的双重需要。
有些人在认识对方的时候正值事业发展的瓶颈期。那时的他们面临各种压力,对爱情和生活都失去了兴趣。
一天深夜,有人收到对方发来的消息:“想出去走走,兜兜风。”收到消息的人没有犹豫,立即开车去接对方。
他们在当晚发生了关系。“我那段时间经常彻夜难眠,”当事人回忆,“但那天晚上,抱着她睡得很香,入睡也快。”
![]()
模糊关系中的困境
毫无疑问,这种关系是模糊的。
说是床伴,但关系中似乎又有种超出床伴的成分;说是情侣,但承诺的空缺又让关系的走向悬浮于一条不确定的河流之上。
像那些双方界限清晰、达成共识的实属少数,更常见的情况是界限模糊带来的不对等与内耗。
在正式见面前,有些人曾明确设限:第一次不约在酒店,但可以一起吃饭。
见面当天,当事人特意选了对方附近的酒吧等待,希望先建立连接,但最后两人还是直接去了酒店,“相当于我从最开始就已经降低了底线”。
对于这段关系,一些人的认知是明确的,她们要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也同样需要情感上的陪伴。
但当事人隐隐感受到,对方对她的探索欲是非常低的。当当事人已基本了解对方时,对方却很少主动问及她的情况。
于是在一次见面中,她直接问道:“你对这个关系的定义是什么?”不出意外,对方只认为彼此是单纯的“炮友”关系。
在情境关系中,两性之间的不同在于:男性普遍会将关系定义为“炮友”,女性则期待有更多的情感互动。
但情感的投入往往难以凭意志把控,当相处中类似情侣的亲密增加,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
残缺的爱情三角
根据爱情三角理论,爱情被拆分成三个元素:激情、亲密和承诺,不同的元素分别组合成不同维度的“爱情”,而完美的爱情,则需要三个元素的结合,缺一不可。
显然,情境关系在任何一个层面都缺乏一定的浓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残缺的三角”。
有心理咨询师进一步阐明,爱情天然具有排他性,而承诺是对这种排他性需求的正式回应和保障,能极大增强关系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它是一种“我愿意与你共同面向未来”的态度和保证,而承诺的缺失会使高质量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变得困难。
有研究机构展开过关于情境关系的访谈研究,揭示了这种关系无疾而终的缘由。
多数时候,关系是因“一方不想进入承诺性的长期的关系”而消逝;而另一些,则因关系“引发了太多情感困扰和戏剧性冲突”而疲惫收场。
一些人的这段关系便是由于现实因素的变动走向瓦解的。
有一天,其中一方主动告知对方,自己要离开当前城市发展了。
当事人心里清楚,关系的性质注定他们只能给彼此短暂的陪伴。
得知对方的决定后,当事人没有挽留:“回家有机会也不错,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他们各自删除了对方的联系方式,“不打扰,把回忆放在心里,各自重新生活。”
![]()
困在情境关系中的年轻人
表面上的轻松自由固然吸引人,但亲身体验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无需担责”同时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出现,由此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让年轻人惊觉,自己已经很难从这种关系中轻松抽离。
在频繁的约见中,有些人留意到对方态度的变化。
早期的他们会频繁交流,对方会带当事人去见朋友,主动分享生活。
随着相处时间加长,对方开始变得心不在焉,分享欲也逐渐减少。
这让当事人惊觉,自己已经对对方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
当事人有些慌乱,她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
一些人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她发现,对方能给她的只是表面的亲密,而非真正的理解与关心。
对方记得当事人爱看的电影,却从不问她的工作烦恼。
这种“半糖温柔”比明确拒绝更磨人——他记得你爱喝什么,却记不住你们的约定;他能陪你彻夜聊天,却在你需要真正支持时只会说“别担心”。
没有承诺的约束,关系随时可能崩塌。
有些人发现对方给其他异性发酒店定位,当初“一对一”的约定成了笑话;一些人深夜醉酒打电话,只收到“在忙”的敷衍回复。
“就像走在没有护栏的桥,随时会掉下去。”这是所有被困者的共同感受。
逃离模糊关系
尽管没有情侣名分,结束关系的痛苦却丝毫不减。
有些人因内耗错过重要考试,一些人删了联系方式又忍不住找回。
有研究证实,模糊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会触发更强烈的被拒绝感和孤独感。
心理咨询师解释:“人对‘未完成’的执念,远超过‘已失去’的痛苦。”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尝试逃离这种情境关系。
有人选择彻底断联,有人回归传统恋爱,也有人继续在模糊关系中挣扎,期待着下一个能给他们明确承诺的人。
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代,年轻人渴望亲密却又害怕受伤,渴望承诺却又拒绝责任。
他们躺在同一张床上,中间却隔着一片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